城市更新N部曲之96:艺术有没有用&怎么用?
发布时间:2023-08-22 14:10:30 作者:黄欣伟 浏览量:836
在城市更新领域,艺术到底在不在?
说TA在吧,但凡开启这个话题,听到最多的就是五个个字:“难做,不赚钱”;
说TA不在吧,目光所及之处,那些说不清楚的存在都被冠以“艺术”两个字。
就事论事说艺术,绝大多数人没资格,那就在城市更新的领域聊一聊艺术。
一、地位说:“不能吃也不能喝”的艺术,不仅是城市更新的点缀
“搞艺术很难赚钱”,持有这个观点的比比皆是,所以即使在城市更新领域艺术无处不在,但艺术之于城市更新,到底有多少贡献甚至有无贡献,不仅是无法量化的抽象,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但并不妨碍每个项目中的艺术元素或多或少。
世人都是俗人当然商人也算世人所以也是俗人,但凡说起艺术,即使是收藏了大量艺术品的商人也敢于自嘲,言必称“不能吃也不能喝”,那他们为什么还要买(艺术品)?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分析艺术和艺术品,就不能绕开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说到底就是消费的其中一个出处:
首先,从吃饱喝足的物质层面得到满足之后,人和人的“求不同”里,艺术是一个最好的载体,也是一个足以承载鄙视链的平台;
其次,因为艺术品的认知分歧但又不像具象物资一样有标准定义和量化,所以“看不懂的也不敢承认自己看不懂”,掏钱就是最好的不承认(方式);
再者,艺术品作为一种抵抗货币通胀的金融变通方式,虽然有赌的成分但只要概率存在,就有“励志财富故事”照耀着多少人飞蛾扑火。
所以,艺术品之于富人,打的就是一个信息差或者说认知差!
那么,在今天的城市更新领域,艺术品同样因为这种神秘感和市场分歧得到普遍参与,“看不看得懂”是一码事,“有没有(艺术品)”则是另一码事,但——两码不能缺一码。
有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品或者艺术符号,是彰显业主方品位的一款表达或者叫暗示,虽然内里有较为复杂的情感动因,但其点缀或者锦上添花的地位是可以确定的。
就像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大量的城市更新项目中的艺术配置,今天更多被传播中用作道具,成为老中青网红们拍照打卡的背景板,看似导视作用做传播具备心智占领的功能,但在实践中一个“被人吐槽”的艺术符号,往往也能让项目传播,只是其远扬的方式让当事人显得尴尬。
虽然大多数人被认为是看不懂艺术或者审美鉴赏力有限,但“人所共愤”还是高度趋同的。
所以,将艺术定义为城市更新项目中的点缀也不是全无压力,毕竟一旦失手导致的坊间笑谈、竞品揶揄、口口相传,会对原本有意的消费人群产生心理震慑。
那个某某园区的某某某艺术品,不提也罢。
二、差异说:硬件竞争同质化之后,从软件找差异化赛道是必然
在房地产领域,艺术领跑早有先例。
远的是上海联洋的【思想者】:今天回想起来,在21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起步阶段,在围绕着一个世纪公园“吃透吃干吃撑”的过程中,一个和社区同名的商业中斥巨资买个雕塑杵在那里,当时可能各有说法,但现在不得不承认,不仅是建立和奠定联洋品牌的曲线救国之举。
当然,同样今天再回首,与联洋广场不远的大拇指广场,虽然也效仿了雕塑助威的套路,但整个建筑“艺术高于商业使用价值”的夸张,和其今时今日的门可罗雀也不得不被关联起来,正应了上一段落所言的“一个不幸的艺术品总是相似的”。
近的是今年晚些时候即将在上海西区上市的某艺术豪宅项目,其之前在中部某省会城市的同类操作(即以艺术品布置社区)的做法不仅实现了在弱市的时段热销,而且价格超越了同区域竞品一大截,这是近年来楼市中不得不被关注到的正能量,自然效仿者众。
当然,在承认艺术品加持和警惕“不慎”艺术品反噬的同时,追根溯源的先天条件是:幕后的投资人要么有足够丰富的艺术品资源,要么有基本可以趋同于大众的审美品位甚至是本人的江湖地位足够引得“看不懂的也不敢反对”,这个背后投入、地位、品牌三个至少要占一个!
而在城市更新领域,以上生新所、上海张园、今潮8弄等几个著名的城市更新项目为代表的艺术快闪正越来越成为坊间的如数家珍,很难说在他们对外招商的过程中艺术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因为艺术举动而到访的牵引作用肯定有,而且足够传播发酵,至少验证了鳞次栉比的城市更新项目在市场突围上的变脸。
不管结果的成功或失败,艺术之于房地产、城市更新乃至城市建设,“用”是毋庸置疑的,无非是戏法人人会变各有“悲欢”不同,在比地段比交通比配套比户型比会所比物业比品牌都越来越透明所以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只有软件比拼且“不走寻常路”才是竞争的正解,不论这个竞争的主题是房企、园区、街道或政府部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城市更新领域,“因为一个艺术品而记住一个项目”的励志故事和翻车现场(数量)同样可观,但并不因此而阻碍或恫吓了一部分业主就此住手,看来赛道是被确认的,只是赛车手和临场发挥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三、发展说:艺术参与城市更新的两种方式
回到“搞艺术不赚钱”的商业探讨上来。
既然不承认艺术只是项目的点缀,那么就要探讨更大幅度的参与。
就事论事的艺术品售卖、艺术家工作室在今天,的确已经见怪不怪难以吸睛了,说句不中听的,同样的罗丹【思想者】如果搬到今天的房地产或城市更新,新闻爆点和商业作用力也是不能和当时同日而语的,因为市场是动态的所以——刻舟是求不到剑的。
有没有发现,除了艺术元素在城市更新中随处可见,艺术在商业表现中的出场正呈现出越来越间接&越来越隐蔽的操作趋势!
一种是艺术介入工艺,在高歌猛进的建设时代,对工艺的功能性要求占据了竞争主流,包括其性价比、安装和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等等,“有”和“没有”的竞争中,都是围绕着功能而展开的。
但同样在进入了两个时代背景之下,“艺术+”的软件价值开始体现出来:
1、高度同质化竞争之下,功能也不能免俗,所以“功能+X”命题开始浮现;
2、大投入周期结束了,“小而美”建设时代开启,“大而全”的功能匹配不了。
从千篇一律的欧式导致的崇洋媚外,到近年来的大国自信,艺术都是最好的表达载体,市场在默许或鼓励艺术全面渗透,当然也包括不可或缺的城市家具工艺。
另一种是艺术导流,这个玩法值得玩味的同时,也值得探讨。
和相对直接的“艺术介入工艺”还在拼审美而言,精明的商人开始认识到“艺术IP”的变现价值,只不过不是以售卖&服务的直接消费方式:因为艺术就会导流→有了导流就有消费→消费带动业态升级→艺术在消费领域以无名英雄的方式王者归来!
特别是一些原先“潮而没钱”的小资马路,在不满足于退休阿姨拍照打卡的清水台型之后,开始通过引入艺术的方式来做导流,进一步引导商业业态的转型和更新,这是充分利用了“人从众”的人性特点,的确是个利大于弊的营销方案。
自称艺术家需要足够的底气,就算自称看得懂艺术的受众也压力山大。
但艺术从来是一个争议领域:没争议不如有争议,所以其和城市更新的结合也事实存在着分化(结果)的可能,但——不涉及总是不对的。
凡事有利于招商的都是值得尝试的,城市更新对待艺术的态度和尺度,决定了一个项目在度过了最初的网红拍照打卡之后,市场用脚投票的可持续性。
既然谁都说服不了谁,那就躬身入局来试错吧!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