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央行如何创造货币?

央行如何创造货币?

发布时间:2023-08-18 17:58:08     作者:慧眼速递     浏览量:520    

货币局制度

什么是央行的货币真正创造能力?拥有发钞权并不意味着拥有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缺少货币的真正创造能力,就没有货币的国际化。

货币局制度


货币局制度

本文转自作者 | 古尧


1. 只有直购资产,才有真正创造


不是每家央行都有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的。什么是央行的货币真正创造能力?拥有发钞权并不意味着拥有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现代央行都是拥有唯一的发钞权的,除了少数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小型经济体,如香港。没有垄断发钞权,更被认为是不存在完整的央行。拥有真正的货币创造力,意味着央行可以按照心愿,不受交易对手方意愿制约而自由地创造货币。因此,在金属货币制度时代,央行自然是没有真正的货币创造力的——你发行的货币要受到贵金属的制约,你若无节制发行,通胀等货币贬值结果还是轻的,严重的或导致货币信誉的完全丧失。


央行拥有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意味着央行创造货币的空间是无限的,当然由于无限发行是不可行的,现实中没有一家央行会没有发行限度的管控。拥有无限的货币发行权力,显然只有和政府权力挂钩才能实现。央行从政府那里得到空间无限的发钞权,也并不意味着央行要直接发钞对财政赤字融资,更不是要将发钞权转移给政府,比如干脆由财政部直接发钞印货币(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财政部曾直接印制“绿背美元”融资,这些美元都没有黄金保证)。央行拥有真正的货币创造力,只是要求央行要将货币创造挂钩政府信用,这个政府信用必须是为社会所认可、可观察的,而非基于可能变化的、虚化抽象的授权,实现货币创造和政府信用间的有效挂钩,实践中的可用工具是政府债券,即央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实现了基础货币的创造。


西方银行的货币发行肇始于金属货币制度时代,货币发行权开始时并不独占,货币发行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所谓货币实质是标准化的银行券,各家银行都可以发行。全球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英格拉银行,成立时获得的货币发行权并不独占,但却获得了有限的真正货币创造力——英格兰银行可以以政府债券为储备发行货币,尽管这种形式的发行要受到比例限制,这个比例在很长时期内是不超过40%。


英格拉银行通过直接购买政府债券资产就能创造出货币来,这使英格兰银行获得了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国债是一种很好的投资品,是基础性资产;英格兰银行向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就实现了货币的创造,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购买行为的主动权在央行,并且总能实现。而如果是借贷等其它行为,中央银行的交易行为还要受到对手方商业银行的意愿限制,因而中央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总要受到某种程度限制。


就货币创造能力角度,美联储和英央行在发展方向上的差异,也决定了美元国际地位上升、而英镑国际地位衰落的趋势。FED成立后1932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就允许FED以政府债券支持货币发行的比重可以突破40%;而英国直到二战结束还在努力要回到金本位,要把货币发行建立黄金储备之上。反观FED的行为,即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美元发行就已实际脱离了黄金,而是越来越挂钩于政府债券了。正是借助直购资产获得的无限货币创造能力,美元得以扩张而扩展到全世界,美元最终成为国际主导货币,并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替代了其它国际货币,最终发展成为美元一“币”独大的现有国际货币格局。在“二战”之前,国际货币市场上各国货币只有相互交换,没有相互替代,国际货币格局实际上是国际贸易格局的直接反映,即使是“日不落帝国”的货币,也没能发展出“霸权”性地位来。


2.只有具备真正创造能力,才能完善全面调控体系


以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境况下的中国央行,显然不能说是具有真正货币创造能力的。中国货币当局曾表示,中国货币曾经的高增长是完全“被动”的,所以中国需要发挥准备金的“池子”功能,以致频频挥舞政策“巨斧”——调整存准率(RRR)。2014年,中国的外汇占款先降后稳,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从此基本关闭,中国货币环境进入了“存量过多、增量不足”的时代:从货币深化的角度,即货币总量和经济总量的对比,中国货币存量是充裕的,国际比较上看甚至是过分充裕;从增量和微观主体对货币增长需求看,货币增长却又是不足的。


中国货币增长的不足,并非是货币量增长的不足,更多的是便宜货币增长的不足,即货币过贵,融资利率过高。造成中国货币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央行缺乏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中国当前的基础货币创造主渠道是央行自创工具和信贷、贴现窗口,这2种货币创造渠道中,商业银行的影响作用相当大,对商业银行的配合度要求,要远较央行直购资产(政府债券)来得大。


一般来说,央行直购资产是很容易完成的,政府债券代表的是国家信用,央行将货币创造挂钩政府债券,还能起到提升国债流动性的作用。但是央行通过再贷款、发售票据等行为,在非常时期会受到不容忽视的限制,试想一下,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等西方国家货币体系货币乘数缩小了2/3,此时商业银行会配合央行扩张货币吗?央行唯有直购资产,从而将货币硬塞给商业银行。


央行直购资产,除了给央行带来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外,还使得央行具备了全期限利率的调控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央行在货币调控中,越来越注重收益率曲线控制(YCC)。YCC就是要控制利率的期限结构,调节收益率曲线的形状,使得利率结构符合经济调控的需要,尤其是结构调整的需求。2008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的宏观调控已不仅仅只是周期调控,即经济增长等总量调控,而且越来越多地转向了结构调控,宏观调控目标被更多地赋予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央行在直购资产过程中,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就可在实现总量调控的同时,有意识的实现利率曲线形状的改变,比如FED于2014年进行的扭曲操作(TWIST)。


央行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自然还要求央行创造出的货币是无成本的。要求央行无成本的创造货币,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只有直购资产才能实现。这里所指的货币成本并非是货币发行成本,而是货币价格。金属货币体系时期,央行发行货币是无成本的,商业银行提交贵金属后就得到了相应数量的货币。而在再贷款窗口、央行自创工具模式下,商业银行得到的货币都是带有价格的,前者是贷款利率,后者是工具的票面利率。而直购资产类似于出售贵金属,商业银行得到的货币,也是无成本的。因此,直购资产对降低全社会融资利率,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并且还影响着融资利率结构。


3. 没有货币真创造,难有货币国际化


缺少货币的真正创造能力,就没有货币的国际化。货币国际化意味着本国货币在国际金融领域、海外市场中成为交易、投资和储备性质的货币;意味着央行需要创造和发行更多的货币。如果缺少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比如货币创造仍然是基于外汇占款之上的,那么央行就不可能创造出足够的货币来,以满足国际金融和海外市场的使用需要。


就国际货币地位的变迁来看,布雷森顿体系从建立到解体,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是逐渐下降的,但布雷森顿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反而稳定下来了,甚至还有回升。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变迁的这种进程,背后正是FED货币创造能力在国际对比中变化的结果。“二战”结束之时,美国在全球实力对比中无论哪方面都达到了顶峰,美元国际地位自然也高涨。如愿达成的布雷森顿体系,并没有给予FED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而其它国家央行由于脱离金本位限制,却具备了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国际金汇兑安排的必然结果是:美元信用扩张受限,美国的货币扩张为维持可兑性就被捆住了手脚,但其它国家却可采用信用扩张策略,出于经济刺激目的,他们一定有着一致的扩张性行为;结果,所有的国家都采用比美国力度更大的信用扩张策略,美元必然缺乏(国际贸易视角下就是“特里芬难题”),然后美元可兑性受损,国际汇兑体制解体,但美元的国际信用本位仍然存在。而后FED获得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开始企稳回升。从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创造能力角度看,FED是唯一具有真正货币创造能力的,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全球格局没有根本性变化前,美元在国际货币领导地位还无可撼动。


尽管存在着“欧洲货币”等调控、监管空白地,央行还是需要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对本国货币的海外流通进行适时调节。对海外流通货币的调节,显然也只有在具备完全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时,央行才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手段。真正的货币创造能力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央行拥有充分的自主性和手段。一国货币要充分国际化,必然要建立在央行的真正货币创造能力之上,这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创造     央行     货币    
上一篇:电阻、感抗、容抗、阻抗究竟谁是老大?三分钟理清它们的关系 下一篇:《左耳》七周年,女一成为三线,女二成了影后,女三成了综艺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