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热搜  > 划重点!2023年北京中医药工作发展规划来了

划重点!2023年北京中医药工作发展规划来了

发布时间:2023-08-17 14:23:34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浏览量:602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3月10日,2023年北京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北京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从六个方面对2023年北京中医药工作进行了部署。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北京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首先,抓统筹谋划,推进《新时代北京市“十四五”中医药51510科技创新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落地落实

一是强化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用好市区二级中医药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市委深改办对《实施方案》的评估结果,发挥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作用,督促各区、各部门查漏补缺,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健全“十四五”规划评估机制,对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政府、财政、重大项目等考核相结合,推动规划实施责任落实和任务落实。三是结合落实国家重大工程,推动各区研究制订区域中医药“十四五”规划,在区域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西医协同发展、中医药资源转化等方面重点攻坚,谋划实施区域中医药重大项目。四是贯彻落实《首都中医药人才队伍行动计划》,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探索新时代首都”三名”人才产出机制,培养中医药未来领军人才。五是开展新时代51510科技创新工程,召开全行业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启动全行业中医药医药创新联盟,试点实施重大项目“揭榜挂帅”模式,“以医统药”实施医针药“圆融”工程。六是实施北京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并纳入市对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的考核。启动中医药三成(理念形成、设施建成、行为养成)示范社区创建行动,开展新时代“赤脚医生”试点。结合重点专科下基层升级四大工程,在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症状门诊。

第二、抓资源管理,提高中医药发展全要素生产率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医药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教育、人才系统联动。

一是开展学科平台化引领行动,赋予学科平台化管理功能,引领示范和相关学科群建设,推动医工、医理、医文跨界融合,试点开展新医科建设示范基地,实现医教协同新格局。二是建设升级版中西医结合研究基地,提升北京30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内涵建设,凸显研究所场景化、数据化、岗位化管理和引领高地。三是联合市知识产权局,启动中医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护航行动,制订成果转化标准体系,组织遴选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建设单位,推进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四是扭转传统科研思维,实施科研思维淬炼工程,探索模式转变、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相结合的北京科研综合平台体系。五是开启“经典补课”行动,实施“夯基托举”等人才工程,建立健全北京地区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六是开展中医临床硕博士基层成长活动,培育实用型中医药基层人才,补充与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备。试点建设中医药硕博士工作站,打造名老中医基层经验推广点和青年中医基层成长学习点。

第三、抓系统协同,发挥好中医药多元价值功能。

深入推进中医药五种资源转化,推动建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体系,更好融入首都“五子联动”新发展格局。

一是开展“两区建设”中医药行动计划,围绕北京疾病防治任务、中药种植、健康旅游、康养融合等工作,实施中医药产业全链条促进工程,开展中医药创新研发与产业化。二是充分利用服贸会平台,推介新业态新成果,把中药现代化、产业数字化和评估智能化新成绩作为推介重点,建立健全北京中医药创新服贸体系,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三是加快紧缺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中医药技术技能培养,围绕“健康北京”需要,研究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康复、中医养老、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中医药国际传播等紧缺专业。四是开展中医药海外传播行动,打造海外交流平台,打造中医药外宣素材库,建立中医药海外传播基地,固化论坛经验模式,深度挖掘民族医药、海外中医药等各类资源,畅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洲际化和全球化渠道,强化中医药国际传播效能。五是开展燕赵医学研究,实施“非遗”保护行动,围绕永定河、大运河、中轴线、长安街等标志性区域,形成若干中医药文化带和文化圈,开展文化传播“三标”活动,打造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六是进一步发挥“中医护理国际化推进会”“北京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四季大会”等品牌活动国际影响,提升中医药全球认同感及影响力。

第四、抓优化供给,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问题导向,狠抓薄弱环节,找到改善中医药服务的新思路、新目标、新路径。

一是慎终如始抓好新阶段疫情防控中医药工作,进一步健全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和指挥机制,全面提升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协同救治能力,加强中医疫病救治人才培养和储备,完善中医疫病防治骨干定点医院定期轮训机制。二是启动中医药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补短板专项,推动建设10个有中医药特色的急危重症临床基地。三是推动中医症状、治未病、经方、五运六气、护理等五门诊标准化建设,推选破解“三无法三不会”示范案例和场景,启动中医儿科补短板专项,促进中医特色回归。四是推动建设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加快市级中医医学中心的遴选和建设,组织开展第二批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的遴选和建设,启动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项目,开展区域中西医结合示范项目。五是启动北京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普(谱)惠工程,试点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供给资源调查、老年人健康评价图谱、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示范基地等级评价。完成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技术遴选、发布和评价,形成并发布一套中医药健康养老技术目录。建设1个市级中医康复中心和10个市级中西医结合特色康复医院,加强基层中医药康复技术培训。六是升级护士荣誉树工程,利用新媒体推广优质中医护理。

第五、抓行业治理,推动北京中医药规范化发展。

以深挖根治、长效常治为目标,聚焦行业发展问题,深化精治共治法治,提高中医药行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与医保、药监部门联动,推动出台《北京市医保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行动计划》,建立《北京市临床急需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评估机制》,提出本市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测算方案,推动妇科、儿科等专业新增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二是联合多部门开展系列行动。做好12个质控中心的评价,建立轮值主任制和划片包干制。开展中医药行业净网行动、中医非药物疗法规范化治理行动。推动建立西学中分级分类管理机制,试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第三方的培训机制。三是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全面落实《北京市中医药条例》并开展实施评估工作,在中医药行业广泛开展“八五”法治宣传教育,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四是落实2023年市政府重点任务清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中医药传承发展。支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站转化为中医门诊部、诊所,加速实现商业保险与中医服务相结合,在两区建设工作中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出台北京市社会资本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五是推进中医药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展互联网诊疗新模式,开创京廊、京衡互联网联合门诊;推动京津冀中医药品牌战略合作,完成京城名医馆廊坊、衡水分馆建设;建立适宜技术专家团队工作站,开展适宜技术服务能手星级评定和特色项目评定,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学术体系基地。六是建立各公立医疗机构宣传报道制度,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做好中医药事业发展宣传,做好典型人物宣传,加大科普宣传。抓好宣传工作队伍建设,做实宣传报道员培训,对优秀报道员进行奖励表彰。

第六、抓数字转型,更好支撑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北京要“加快建设全球数字标杆城市”,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良好机遇,加快数字赋能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加快北京中医药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中医药数据化的集成平台,推动数字技术融入中医药发展的全局。二是推进北京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制定,完成北京市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调研。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抓手持续推进中医医疗机构电子病例应用分级和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三是探索中医机构商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机制,建立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文化、商务和养生旅游等为主要评价内容的北京市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四是拓展中医总费用核算方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开展公立中医医院经济管理年活动,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水平。强化中医药特色绩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利用中医药特色优势资源。五是推进数字赋能中医药行业治理,建立健全中医药行业质量指数,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中医药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监管。六是试点开展“三模式改革”“三安工程”的“三化”转化行动,深化中医药健康养老“卡、包、岗”机制改革,探索中医药数字化转型。

责编:林敬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2023     中医药     规划    
上一篇:沧州交通学院(原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2023年7月23日录取快报 下一篇:谭维维献唱《只有芸知道》主题曲  一声抽泣打动冯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