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52年毛主席游孔庙,对旁人打趣地说道:我考考你们,孔子姓什么?

52年毛主席游孔庙,对旁人打趣地说道:我考考你们,孔子姓什么?

发布时间:2023-08-05 16:26:45     作者:历史求知所     浏览量:47    

孔府孔庙

山东位于我国的华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齐鲁之邦,是先贤孔子的故乡。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本人以及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

两千多年来,不断地有学者对孔子的一生及思想做出评价,包括中国人民的精神导师毛主席,也曾在革命的不同时期就孔子思想作出过精辟的论述。

孔府孔庙

而作为孔子的故乡,齐鲁大地山东的发展,也让毛主席非常关注,他曾这么评价过山东:“山东是中华民族最早生息的地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其实早在长征时期,毛主席就曾多次和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黎玉交谈,叮嘱其要抓好山东的统战工作,并再三强调山东在全国抗战中的关键作用。

1952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关键时期,在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毛主席一行人来到了齐鲁大地山东视察,许世友同志陪同。

其实早在1919年,毛主席就曾想前往山东曲阜,参观孔庙,但毛主席去的时候很不凑巧,孔庙由于特殊原因,暂时关门了,时隔多年,毛主席仍觉得十分遗憾。

于是在建国之后,毛主席又一次前往山东考察,顺便参观孔庙和孔府,弥补曾经的遗憾,许世友同志为了主席的安全考虑,寸步不离的陪伴在主席身边。

当天下午,毛主席在曲阜县委书记孔子玉的陪同下,来到孔庙参观,在大成殿前,毛主席驻足了许久,他打趣般的说道:“我考考你们,孔子姓什么?”

那么,毛主席此话究竟有何深意?自古以来,学术界对先贤孔子的评价有褒有贬,那么毛主席又是如何评价孔子的呢?

迄今为止,华夏文明已经延续了五千多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过去的五千年里。

中国人民不断地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致力于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儒家思想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对后世的影响不言而喻。

毛主席是湖南湘潭人,出于革命形势的考虑,毛主席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南方组织革命工作,鲜少踏足孔孟之乡的土地,从这一点上看,似乎毛主席和山东并没有多少交集。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毛主席一直都很关注山东的变化和发展,一直心系着齐鲁大地的发展,山东省委书记黎玉是革命的老同志了,毛主席曾多次提醒其重点关注山东的抗日准备工作,为今后的抗战做好准备。

黎玉收到毛主席的指示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统战工作上,只用了很短时间,就在齐鲁大地拉起了一支规模宏大的抗日游击队。

毛主席得知山东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已经颇具雏形的时候,非常高兴,他连连点头,夸赞道:“好哇!好得很!山东同志们要抓住时机,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而对于黎玉来说,毛主席的支持至关重要,当时,山东游击队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

为了把控华东地区抗日形势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统战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黎玉向毛主席申请,从延安抽调一个团的兵力,调往山东,协助构建山东游击武装队伍。

毛主席看到申请后,大手一挥,指示道:“一个团的兵力是远远不够的,山东游击队在全国抗战的策略发挥着关键作用,同志们要抓住时机建立抗日武装。”

同时,毛主席还指示延安,抽调更多兵力前往山东支援,对于毛主席来说,山东战场对全国战争形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山东北靠天津、南邻陇海,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重要纽带,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提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而山东位于华中、华北根据地结合的中间地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毛主席曾这么评价过山东:“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也就活了。”


毛主席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将山东看作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从地理上看,山东省内部的地形错综复杂,既有连绵起伏的泰山和鲁山等,也有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及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

而从交通上看,三条铁路横亘在山东省内部,只要建立起体系完善、规模宏大的山东革命根据地。

那么我军不仅可以控制南北和东西交通,还可以袭扰敌军海上运输,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战略要地天津。

1938年2月,抗战战争进入了至关重要的阶段,毛主席在给朱德总司令的电报中表示:“115师应向东移动至山东境内。”

毛主席此举是有深意的,当时罗荣桓率领着八路军115师在山东以西的区域内抵抗敌军,若115师向东移动至山东境内。

那么罗荣桓同志即可带领军队,以鲁南山区为战略根据地,将津浦路以东的广大区域作为抗日主战场,进而领导我党在山东地区的抗日武装。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的战略猜想不无道理,朱德总司令收到毛主席的电报后,当即指示罗荣桓同志带领115师挥兵山东。

而罗荣桓同志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在山东迅速拉起了一支规模宏大的抗日武装力量。

直至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山东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已经达到了77万之多,对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那么,毛主席本人对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孔子,又有什么评价呢?这两位跨越了历史鸿沟的巨人之间,思想上碰撞到一起,又有何种交汇呢?

其实我国学术界对孔子思想的探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一部分学者认同孔子的思想,赞誉其为万世师表,指引后辈的前进方向。

但也有学者认为,孔子的思想,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因此也只能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才能生存,顶礼膜拜者及视若粪土者甚至为此争论不休。

而毛主席虽然没有写下相关的文章专门探讨此问题,但他也曾在革命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场合表述过自己的观点。

自古以来,学术界对孔子思想的争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夸赞孔子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另一个则是指责其思想为“反面的东西。”

但毛主席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文化领域,毛主席一直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毛主席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论述其思想的正误。

反而是主张学术界要实事求是,完整地而不是片面地,去解读这些问题,但总得来说,毛主席更主张后人以辩证的态度去学习和思考孔子的思想。

1915年9月6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毛主席提笔,在给学长萧子升的信中写道:“孔子之言,谓博学于文,孟子曰博学而详说,窃以为是天经地义,学者之所宜遵循。”

也就是说,毛主席认为,作为一名学者,应当学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思想,孔子是“既得大本”的圣人,他的思想通达天地,明贯过去未来和现在,应当去思考和学习。

毛主席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领袖,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平日的工作十分繁忙,可即便如此,他也始终坚持着终身学习的习惯。

闲暇之余,毛主席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书,看各种各样的文献、小说,甚至是报刊,只要是有文字信息的读物,毛主席都有所涉猎。

因此,毛主席的博学程度远超常人,其中,延绵两千多年的孔子思想,也一直是毛主席乐此不疲的研究对象。

1930年5月,毛主席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调查报告《反对本本主义》,在谈到有关调查研究的方法时,毛主席这么说道:“学会孔夫子的‘每事问’,到工作范围的各地方去走一走。”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去了解中国情况。”

只有实践,才能脚踏实地的解决中国问题。毛主席对孔子思想的认知一度达到了一个前人未曾企及的高度,并且还以此来影响自己的身边人和至亲。

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李讷出生后,他非常高兴,特意从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中摘出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以此来勉励两个女儿,要讷言敏行。

可以说,毛主席从青年时期开始,就仔细研读过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两个跨时代的巨人,在毛主席捧起《论语》的那刻起,就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并最终实现交融,促进毛主席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952年10月28日,毛主席在一行人的陪同下前往山东曲阜视察。在这之前,毛主席还去了山东的几个著名人文景点,千佛山、趵突泉、英雄山等等地方参观。

许世友同志也寸步不离的陪同在主席的身边,此一行,与其说是视察,其实更像暗访,还未进入山东地界前,毛主席就再三叮嘱工作人员,要保密,不能泄露自己的身份。

也不要搞什么特殊礼节去接待,就当是普通群众前来参观即可。因此,山东公安厅的厅长李士英,直到毛主席到来前的几个小时,才接到相关消息。

工作人员同志李士英,说是有一个中央领导前来视察,让他和许世友同志去车站接待一下。而此时,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正在郊外打猎。

接到紧急命令后,许世友司令员不敢怠慢,和李士英商量了一下,便马不停蹄的赶往车站迎接。

其实,此时的许世友司令员,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猜想,因为工作人员特意叮嘱道,该领导喜欢睡硬板床,有这个小习惯的,应该是毛主席了。

所以许世友司令员和时任山东公安厅的厅长李士英同志,在商量过后,连忙命令身边的工作人员,撤换掉了招待所的软床,统一替换为硬板床。

其实这个习惯,毛主席早在“进京赶考之时”,就特意强调过,甚至还因此发生了一场风波。

据说毛主席从西柏坡赶往北平“赶考”的当晚,活动了一下紧绷了许久肌肉,正准备休息时,却发现卧室里摆放的竟是一张弹簧床。

按说,毛主席行军打仗几十年,风风雨雨的也经历过不少苦难,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朽的功勋,现如今,革命胜利了,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毛主席适当的放松一下也无可厚非。

但是毛主席本人却不大愿意享受,他老人家节俭了一辈子,连一件旧睡衣都能穿上几十年,就更别提“享受”弹簧床一事了。

毛主席甚至还再三强调道:“弄来木板床我再睡”。

此时,毛主席已经高强度工作许久了,警员们看在眼里,都很着急,最后还是在管理科的带领下,连夜赶制了一张简易木板床,毛主席才揉了揉疲劳的双眼,满意的点了点头。

此次山东之行,毛主席唯一的要求,就是睡木板床,所以许世友司令员也丝毫不敢怠慢,赶忙吩咐身边人去做相关安排。

而毛主席在看到特意为其准备的木板床时,也满意的点了点头,并再三叮嘱工作人员,不扰民、不声张,一切照旧。

1952年10月28日,毛主席一行人来到山东曲阜视察,先贤孔子的后代孔子玉负责接待工作。

毛主席在孔庙的大成殿前驻足了许久,他看着大殿正上方康熙所题“万世师表”的牌匾,若有所思的说道:“你们知道孔子姓什么吗?”

史书中记载,孔子名丘,但秦以前的姓氏和如今的姓氏并不相同,史书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宋国人在更早时期,只是商代后裔的封国。

而商人的始祖是契,舜赐契人姓“子”,也就是说,孔子姓“子”,名“丘”。

毛主席之所以问出这个话题,一是为了活跃气氛,二则是为了提醒在场的后辈们,要多学习,多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建设国家,发展中华文化。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载体,只有重视历史和文化发展,才能更好的建设国家,才能带领人民走上一个更高的层面,实现民族复兴。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52     考考你     打趣    
上一篇:当今世界上正在闹独立的地区之七十四:掸邦(缅甸) 下一篇:玛丽苏是什么?为什么让人又爱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