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历史的古运河,黄埔的扶胥之口为何如此重要?
发布时间:2023-08-01 12:56:28 作者:南方plus客户端 浏览量:422
提起运河,人们往往想到京杭大运河。
但少有人知,其实在广州,也有一条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运河,隐秘而伟大,曾承担着广州“通世界”的重任。
它,就是“扶胥古运河”。
自古以来,黄埔即为广州外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而隋、唐、宋、元时期,黄埔港被称为扶胥港。
扶胥之口,中外商船往来穿梭,为避海上风浪,宋朝年间,当朝决定建设这条运河,扶胥古运河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要道。
风雨百年,这条运河至今大部分河段仍在通航使用。
清末扶胥古运河
在中国江河文化的版图中,运河凝结人民的汗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标识,无疑是值得深入挖掘的IP。
如今,属于黄埔的这一IP将步入一个新阶段。
就在1月29日,黄埔区将实施扶胥运河连通工程项目。百年古运河将恢复古航线,一条途经黄埔穗东各文化古迹景观的八公里水上文旅路线呼之欲出,穗东街将活态再现岭南海丝繁荣商贸河岸景观风貌,打造“一河两带四点”的海丝记忆风貌带。
前生:运河庇船只“通世界”
运河究竟有什么重要之处?为什么一定要开凿一条运河?
运河交织着历史。要理解运河开凿,我们只需要将时间拉到关键的历史节点。
早在晋代,已有庙头村(当时叫古斗)的记载,是广州放洋启航的地点,也是外国船只到达广州的第一停靠站。
唐宋时期,作为珠江出海口,扶胥镇(现穗东庙头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南海神庙前的黄木湾,是海外到广州的第一站。
黄木湾,为珠江三角洲东、西、北三江合流的总汇。水面宽,风大浪高,影响海船停靠,每当风海咆哮,在港船无安全避风之所,时有覆没之危。
繁荣的贸易和频繁的出行需求,需要更安全的运输通道,因此宋朝决定开凿扶胥古运河。
扶胥古港位置示意图
南宋政和二年(1112年),时任广州佥判的邬大昕奉命主理此事。
他到珠江口至波罗庙一带,实地考察海岸情况。波罗庙离海不远,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在流沙长期冲积中,逐渐淤浅。
邬大昕深入调查水流地势,将沿海岸线挖土凿石筑堤,兴工开凿运河。工程东起东江口的东洲,西接黄木湾,全长约5公里,宽约150米,竣工时沿用东江口西岸鹿步堡的地名,命名为“虎步”。
就是自东江口西岸增城县新塘的东洲开始,沿北岸经番县鹿步圩东南、大丰固(即头)、墩头水汛、竖梅岗,至波罗庙前,这条运河,至今尚留一条水涌,现在当地人称作横滘,靠西一段称西滘。
运河建好后,中外商船往来穿梭,不仅经此避开大风大浪,航程也有所缩短,来往贸易更加便利。
著名学者金克木曾评论:中国有两种文化,一个可叫“长城文化”,一个可叫“运河文化”。 运河通联南北,是“通”的文化。
扶胥古运河则是“通世界”。它的开凿,为广州这一千年不衰的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
唐宋是扶胥港最繁荣的时期,宋代自扶胥港出发的商船,可达“西南诸蕃三十余国”,扶胥古运河就是服务于当时的贸易往来。
“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夷舶往来,百货丰盛”。那时,对外贸易事关经济发展大事,而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重镇。宋时,广州的外贸更一度达到高峰,广州市舶司收购乳香占全国乳香收购量的98%。
八百年通航至今,扶胥古运河曾为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贡献了磅礴之力。
今貌:“老运河”焕“新活力”
沧海桑田,“老运河”将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黄埔区启动了河涌整治工程,着力保护水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而扶胥古运河所在的穗东街全面推行河长制,重点紧抓水污染防治工作。以“巡河摸查”加“即时整改”的治理方式,细致用心解决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的问题,全力确保辖内河涌水质、面貌持续向好。
曾经的“通世界”,如今还有不小潜力可以挖掘。
今年,寻找海丝历史印记,恢复古运河航线,再现岭南水乡风貌,古运河黄金走道将重获新生。
当前,黄埔区扶胥古运河连通工程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项目位于黄埔区穗东街道西滘涌、东滘涌、南湾涌、庙头涌、庙头支涌流域,疏浚河涌总长约3.84km,新建护岸总长2.05km,改造护岸长约0.855km。估算总投资约1.3927亿元。
项目以东滘涌、西滘涌、南湾涌、庙头涌支涌现状为基底,协调周边在建和规划建设项目,以恢复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为目的,以黄埔区总体规划及黄埔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通过滨水生态环境修复、河涌疏浚、新建护岸、水闸改造,打开滨水空间、打通水上游览线路,打造碧湾古港,彰显海丝文化。
未来,这里将通过恢复古运河路线,活态再现岭南海丝繁荣商贸河岸景观风貌,打造“一河两带四点”的海丝记忆风貌带。新扶胥古运河项目整体完成后,一条途经黄埔穗东各文化古迹景观的八公里水上文旅路线 ,将有力带动穗东文旅品牌打造、文旅景区发展。
【记者】吴雨伦
【通讯员】张靖妍
【作者】 吴雨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