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找到4人!72年前,昆山200多名群众旗帜签名致敬志愿军

找到4人!72年前,昆山200多名群众旗帜签名致敬志愿军

发布时间:2023-07-26 13:04:04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浏览量:357    

昆山市第二中学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这些名字背后,一定有故事。希望找到签名的人或者他们的亲属!”7月11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告诉记者,该馆征集到一面旗帜,上有昆山200多位抗美援朝支前群众的签名。根据吴先斌给省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线索和信息,“昆山发布”等公众号发布信息,寻找70多年前致敬志愿军的东塘街、东门街居民,截至目前,已找到4位签名者亲属。其中,两位签名者亲属看到寻人信息后主动联系吴先斌,并同意接受采访。

昆山市第二中学

7月12日,记者见到这面珍贵的旗帜。它是一块红色被面,左侧写着“苏南区昆山县东塘街东门街全体居民敬献志愿军某部”,右侧是“献给志愿军同志们,你们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是中国人民的保护者,我们坚决地支援你们,直到把美帝彻底消灭为止”的热切心声,中间是群众签名。“我们统计到235个名字,但这面旗帜有破损,实际上还应有更多名字。”吴先斌说。

昆山市第二中学

昆山群众致敬志愿军旗帜。 吴先斌提供。

当天,记者和吴先斌一起前往昆山,来到支前群众姜银根、姜银泉亲属家中。“我小时候家就住东门街,姜银根是我爷爷,姜银泉是他弟弟。看到他们两人名字都出现在旗子上,我立刻联系档案馆确认。”58岁的姜慧如说。

对70多年前昆山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姜慧如的父亲姜鑫生记忆犹新。“那是1951年,在太仓驻训的志愿军部队接到命令,北上抗美援朝,中途在昆山借宿了几天。”姜鑫生记得,“当时志愿军部队就住在东塘街和东门街。东门街42号院子住的志愿军最多,有100多人。街上还有一个木匠店,住里面的战士也很多”。

吴先斌(左)与支前群众姜银根儿子姜鑫生(右)交流。

“当时,有居民发起为志愿军募捐的活动,我父亲也参与了。他对家人说,这些小伙子命都不要了,就为保卫解放后的胜利果实,我们应该支持他们。”姜鑫生说,“除了铜壶、铜勺、铜菜刀,父亲还把家中两样贵重的东西捐给志愿军,一个是我小时候戴的银锁扣,另一个是装满银元的铁盒。那盒银元是父亲为不被国民党抓壮丁而攒下的‘保护费’。父亲说,共产党实施自愿参军,不抓壮丁,就冲这点我也要把钱都捐掉!”

支前运动中,有人加入志愿军。姜鑫生说,他当时所在的昆山县培本小学里,大他六七岁的同学陶国民,光荣加入了志愿军,“我们也给他捐了东西”。

群众高涨的拥军热情、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让昆山东塘街、东门街一带成为志愿军战士心中“胜似故乡”的地方。一位太仓籍志愿军战士战争胜利后回乡,特意又在此借宿一晚。“那天晚上,他和我们讲,战争打得很惨烈,他们一个排只有他一人活着回来了。”姜鑫生说。

左一为支前群众徐全福孙女徐佳。

“我爷爷叫徐全福,他的字我认识!”在江苏有线昆山分公司工作的徐佳说,她从客户单位得知寻人消息,发现旗子上有爷爷的名字,“爷爷生前是昆山县第二中学的老师,家住东门街。爷爷不是军人,但对部队有特殊的感情。受爷爷影响,我父亲参了军,我的大伯、堂哥、表哥也都是军人。”

手捧这面有70余年历史的旗帜,记者感到沉甸甸的——那是昆山百姓与志愿军之间鱼水情的分量。昆山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昆山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抗美援朝期间,昆山有8万多人报名参军,2665人应征入伍。其中,近百人次立功,36人牺牲,他们用鲜血捍卫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胜在前方的军事斗争,也胜在后方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支前的爱国运动,这面旗帜就是最好的证明。”吴先斌说。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正在为这面旗帜申报国家级革命文物,同时继续寻找签名者及其亲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金亦炜 范昕怡/文、摄

编辑: 刘霞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72     200     致敬    
上一篇:“酸倒牙”,是病吗? 下一篇:李少莉和刘红英的最新后续来了,情况似乎更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