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王和尚揭秘为何家中不能种柳树,古人为何折柳送别,其中大有讲究

王和尚揭秘为何家中不能种柳树,古人为何折柳送别,其中大有讲究

发布时间:2023-07-25 13:46:08     作者:沧浪读诗会     浏览量:334    

柳字拼音

自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与离别就结下了深深的渊源。柳枝青翠柔软,随风摇曳更给人多情婉转的印象,唐朝诗人刘禹锡就曾有诗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那么,为何在传统诗词中,柳象征着别离呢?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特别的内涵?今天,王和尚就从训诂出发,来发掘一下,柳背后的文化内涵。

柳字拼音

来跟随王和尚,在传统文化中来一次探险吧。

柳字拼音



根据清朝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考证,柳字的读音得自“酉”,酉在十二时辰中,指下午五点至七点,即日落时分。这一点在更早文献中得到了验证。


在《尚书·尧典》中,有一句“宅西,曰昧谷”,昧即冥之意,太阳落山而世界变得昏暗,此山即“昧谷”。而在《淮南子》中,日落之地又称为“蒙谷”,原文是“(日)至于蒙谷,是谓定昏。”蒙昧都有昏暗不明之意,因此太阳落山之时,蒙昧开始笼罩。


△ 日落之地就是柳谷


有趣的是,郑玄在为《周礼》做注解时候,特地指出,“昧谷”即“柳谷”。因此,柳谷就是日落之处。我国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作注解说“柳者诸色所聚,日将没,其色赤,兼有餘色,故云柳谷”。


因此,从文字演化渊源上来说,柳既代表着日落的时刻和地点,也有色彩斑驳之意。王充在《论衡》中也写道“日旦出扶桑,暮入细柳。细柳,西方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种桑,后不种柳,院中不种鬼拍手”,都有规避死亡之意,桑,音“丧”即死亡,而柳则有更明确的死亡之意。


△ 死亡和离别都容易让人伤感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柳代表着日落,由日落又引申为死亡,《康熙字典》中记载“丧车为柳”。死亡从来都让人感伤,而离别一样让人难过,故而柳就与离别产生了不解之缘。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其中饱含的伤感痛悼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既然柳代表着离别的哀伤和死亡的痛悼,在诗人笔下“折柳”这个典故就开始出现了。


△ 折柳送别


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从西域带来一支乐曲,名为“德摩诃兜勒曲”,宫廷乐师李延年就根据它改编了一首新曲,名为《折杨柳》,它主要用作军队战阵之歌。后来文辞泯灭,但是曲调却流传了下来。在晋朝太康时期,在京洛附近就流传着首歌,多表达边军征战劳苦。


因此,《折杨柳》一曲,最早多写边关征战,而歌词又哀苦伤感。李白曾有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即表达《折杨柳》曲多为哀伤思乡之情。


△ 离别总是让人伤感


在南北朝时期,南梁萧氏兄弟,都有《折杨柳》诗。萧纲为南梁第三位皇帝,他的《折杨柳》诗中写道“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曲中无别意, 并是为相思。”此处,“折杨柳”代表着相思之情。而他的弟弟,南梁第六位皇帝萧纲之《折杨柳》诗中,有“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游子泪沾裳”的诗句,表达游子思乡的哀婉之情。两首诗中都提到了“折柳”。


可见,在南北朝时期,“折柳”已经有了具体的含义,即相思思乡之意。柳与离别伤感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


△ 离别是诗词的主题表达之一


在唐朝,“折柳送别”更成为一种习俗。据《三辅黄图》记载:在长安东有一座灞桥,亲友离别,多于此相送,临别折柳相赠以示惜别之意。因此,在唐诗中,折柳就变成了离别的一种仪式,在民间和诗人笔下广为流传。柳树在诗人笔下也变化着各种拟人化的性格。


比如:李商隐曾有诗说“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柳树见证者行人的离别,也慷慨地献出柳枝供离人表达情意。但李商隐笔下的柳却富有人情味,它告慰诗人不要将它折尽,还要留着翠枝迎接朋友的到来。

△ 杨柳依依


而崔道融笔下的柳枝则更为多情,他写道“应许唤作风流线,系得东西南北人”。柳枝是如此多情,它不愿看到离别的愁绪,它努力想把星散四方的人聚在一起,而不再有分别的伤感。因此,“柳树”也被诗人成为“多情树”,它在为离别伤感,也为相聚而盼望。


其实,柳枝何尝有情,这一切不过是诗人的想象罢了。在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难通,一旦分别就有可能多年难再见,故而每当离别,诗人总是饱含着深情和伤感。而“柳”音又似“留”,都是害怕分别,渴望长留之意。


△ 多情自古伤离别


明朝才女朱斗儿在送别情郎时,对着柳树曾痴痴地想“柳丝挽得行人住,多向江头种两行”,这不正是惜别不舍,渴望重聚的表现么?


柳永曾有词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人既然怕离别,那么见证离别的柳树,有时候又被诗人迁怒,而怒斥其无情了。离别总是让人心烦意乱,黯然神伤,一旦面临离别又无法阻止,多情的诗人难免迁怒柳树。


△ 王和尚解析杨柳为何代表着离别?


比如,唐朝末年裴说曾写诗怨怼柳树说“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真是将离别的一腔幽怨转移到柳树上了。无独有偶,清朝诗人吴历也说“自古无情是杨柳,今朝欲折昨朝生”,为柳树的不解风情而愤怒不已。


其实,诗人都有轻视外物之意,将内心的情绪外化表露,柳枝何尝无情,都不过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宣泄罢了。


△ 杨柳是无情还是多情?


比如,杜甫曾有诗说“癫狂柳絮随风舞”,其实杜甫这是感叹自己年老力衰,因见柳枝青翠而心生嫉妒,就说“柳絮癫狂”,南宋才女薛涛更是直接地说柳絮无情,她说“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可怜的柳絮,真是,琢磨不透诗人的情意。


王和尚真想说:诗人们,你们太让柳为难了!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为何     折柳     揭秘    
上一篇:笔画的粗细变化,该如何体现? 下一篇:山海经之“鹰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