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军残兵亡命东南亚,吊打缅甸叱咤金三角,为何投靠泰国?
发布时间:2023-07-15 16:40:54 作者:星火彪WarOH 浏览量:58
1983年,台湾歌手罗大佑推出了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这张专辑的第二首歌《亚细亚的孤儿》,在当时的华语乐坛引起了不小轰动。
这首歌的调子低沉,用唢呐、军鼓营造出一种悲凉气氛,歌词一眼就能看出政治讽刺的味道,当年差点被封杀。
罗大佑为了让歌曲发行,自称“该曲是为纪念孤军而作”。在80年代初,台湾全岛都高度关注“孤军问题”,政府不好意思阻拦,最后让这首《亚细亚的孤儿》和听众见面。
后来,这首《亚细亚的孤儿》被广为传唱,并作为“戒严时代”的代表歌曲被奉为经典。但是当年和歌曲联系起来的那支孤军,却在90年代后被台湾当局抛在脑后。
而这支曾牵动港台和东南亚的军队,全称叫“泰北孤军”,是中国解放战争结束后,被赶到缅泰边境“金三角”的蒋军残部。
泰北孤军也叫“美斯乐孤军”,自解放战争结束起,他们已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繁衍生息三代人。
冷战时期,泰北孤军辗转缅甸、泰国,和各国政府军作战以图生存,最后无奈接受泰国“招安”,帮泰王消灭游击队来换取合法身份。
在80年代,“孤军”的惨状被记者传到台湾,台湾全岛还开始了一场“支援孤军”运动。
那么在半个多世纪前,这支蒋军孤军为什么会进入缅甸?他们在东南亚都经历了什么?现在的孤军后代们是何处境?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南京解放。接下来的半年,蒋氏政府兵败如山倒,精锐部队在三大战役悉数丧尽,剩下的军队被四野追得四处乱窜。
同年10月,新中国在北京宣告成立,但南方的战争还没结束,解放军在年底解放了几乎整个大陆,此时只有偏远的云南和藏区还没解放。
尤其是云南省,还有成建制的蒋军部队十几万人。
云南时任“主席”卢汉知道蒋氏大势已去,也决心不再抵抗,而是宣布起义。此举让蒋氏勃然大怒,但他本人已经从四川逃往台湾,大陆上也没多少蒋军,蒋氏无计可施。
卢汉的起义也得到了解放军的响应,他很快被任命为云南最高行政长官。
可在蒋氏命令下,驻扎在云南的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26军都没有跟随旧政府投降,反而在云南作继续抵抗,最后基本被入滇的解放军消灭。
战斗结束后,第8军军长李弥逃往台湾地区,第26军军长余程万则逃往越南,最后再辗转至香港地区。
这两支部队的残兵则退到了中国国境线外,最早在中缅边境活动的是第8军23师709团,团长叫李国辉,后来人称“小李司令”。
在缅甸北部落脚后,李国辉所部600多人,遇到了友军第26军93师278团副团长谭忠,他带着800人也在缅北乱窜,两支部队后来兵合一处,互相有个照应。
这支部队大约1500人,合兵之后自号“93师”,因为这支部队是远征军老部队,在缅甸有影响力。
当时缅甸已经独立建国,缅甸政府对这支流窜缅北的中国部队很不满,多次要求李国辉的部队交出武器,向缅甸政府投降。
但是中国军人压根没把缅甸政府放在眼里,他们之中不少人是二战时期的远征军老兵,习惯思维把英国人当成缅甸的统治者,而南方的缅族政权才成立几年,在他们心中还未能接受。
缅甸政府很无奈,最后下令缅军于1950年夏天对“93师”进行打击。尽管缅军是正规军,也有飞机大炮,但是却被“93师”的国军老兵打得溃不成军。
打仗期间,李国辉又继续收拢缅甸、老挝、越南的中国残兵,以及从国内逃出来的国军和反动分子,把“93师”扩充到3000多人,渐渐成为缅北最重要的武装集团之一。
李国辉这么一闹,整个中南半岛都有影响,在越南的法国人也看“93师”不顺眼,但是缅甸政府没有请他们过境征剿,法国人也没办法。
泰国政府对“93师”也很抵触,泰国军队和缅甸军队是一丘之貉,如果这些国军残兵南下泰国,泰国也要遭殃。
唯一开心的人是蒋氏,他听闻李国辉不但在缅甸站稳脚跟,而且开辟了一片根据地,马上对李国辉和手下进行了嘉奖。
然后,蒋氏又派李国辉的顶头上司,当初弃军而逃的李弥将军前往缅北改编这支队伍,妄图将其作为“反攻大陆”的策应。
李弥当初带着几百个亲信逃到台湾,现在又回去看望被自己抛弃的部队,脸上肯定拉不下来。
于是,他向蒋氏申请了大批武器和现大洋,以“犒军”的名义飞到了当时“93师”所在的金三角地区。这3000多部队当时正为军饷发愁,李弥带着军饷来了,立即受到了战士们的欢迎。
李弥重新改编了这支队伍,统称为“云南救国军”,他把原来709团的部队改为193师,把278团改为93师。
此外,李弥还从台湾带来彭程、吕国铃、叶植楠担任高级职务,李国辉和谭忠瞬间被架空。
在那之后,这3000多军人在金三角不断扩大地盘,打得缅甸军队不敢上门。为了生存,“93师”还在当地开垦荒地,修建村落,并在当地娶妻生子,想在这里扎根。
不过,金三角种地不容易,但是种罂粟可非常方便,缅甸人本就有种罂粟的产业,“云南救国军”便将其利用了起来,军队负责保护鸦片贸易,从中赚取军费。
除自己做鸦片买卖之外,美国人也在支持“救国军”,每个月从驻泰国使馆打来军费7万美金,供应日常开支。
1951年初,趁着朝鲜战争打得如火如荼时,在蒋氏的命令下,“云南救国军”北上“反攻大陆”。
这3000多人的部队越过云南边境,进攻了云南沧源、澜沧等地,并和国内的少数反动集团勾结,推翻共和国在当地的基层政府,屠杀当地干部和解放军。
因为前期作战顺利,“云南救国军”捷报频传,台湾岛上的“蒋军集团”要员们弹冠相庆,以为反攻大潮就在眼前。
他们没想到,解放军这次是故意防水,要把这支部队“关门打狗”,先放进来再围歼。
没过多久,云南的解放军将士于1951年6月全军压上,在一个月内歼敌1400多人,把这个“救国军”再度赶出了国门。最后解放军甚至追到缅甸境内,让“救国军”疲于奔命。
被解放军教训后,李弥万念俱灰,他深感所谓的“反攻”是痴人说梦,毕竟解放军边防军就能追着他们打,要是精锐部队来,那他们恐怕要被赶到印度洋。
于是,李弥从现实出发,先求扩大自己的地盘,在缅甸北部建立国中之国,然后赚钱、养兵、练兵,再等待以后蒋氏的指示。
其实,李弥此举可不仅是为了“反攻”,还是为了自己的仕途。
台湾岛乃弹丸之地,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又这么多,大官尚且难以混到一官半职,自己去台湾可能连汤都没得喝。
但是在缅北,自己可以呼风唤雨,备受蒋氏器重,缅北闹得越大,自己的地位越高。
1953年,缅甸政府不堪“救国军”的骚扰,找到了英国,出钱雇佣了一支部队来国内清剿“救国军”。这些外国人很多是二战老兵,但在和“救国军”的战斗里再次被横扫,伤亡上万人。
这次失败让李弥的气焰更加嚣张,他曾对记者说:“我要我想,我随时可以当缅甸王!”
这番话让缅甸政府颜面无存,毕竟作为联合国的正式成员国,缅甸被欺负得这么惨,联合国不能坐视不管。
缅甸政府向联合国告状,说蒋台政权侵略缅甸,安理会也给蒋氏施压,蒋氏无奈下令李弥“回国”。
但蒋氏同时命令,只允许一些伤病员和老兵共3000人回台湾地区,其他部队继续在金三角活动,以备不时之需。
事实上,被留下的人大多是云南当地的军人,他们在台湾地区本就无亲无故,也无人际关系,蹭不上去台湾岛的飞机。这些军人只能留在缅甸,面对不可捉摸的未来。
而这留下的2000多名孤军将士,以段希文将军为司令,继续在缅甸境内活动。
这支部队也很能打,缅甸政府军也拿他们没办法,最后缅甸决定请新中国出手,让解放军联合缅军打击段希文的孤军。
60年代初,解放军两次进入缅甸北部打击段希文,段希文在军事上连续失败,最后过境逃入泰国清莱。
可泰国人也不愿意接纳这些军人,孤军在泰国没有身份,像游击队一样在山脉中活动,身边的少数民族对他们充满敌意,泰国政府军对他们也不太友好。
而孤军驻扎的地方本叫“密索隆”,是个傈僳族部落,后来根据中国的发音改名为“美斯乐”,这便是段希文“美斯乐孤军”称号的由来。
逃到泰国后,美斯乐孤军放弃了所谓“反攻大陆”的最高目标,开始专心“求生存”。
由于泰北也属于金三角地区,孤军起初为了军饷,曾参与当地的毒品贸易,但后来泰国政府找到了他们,给他们提出了一个交换合法身份的建议。
当时泰国北部左翼游击队和部落武装很多,泰国政府军战斗力堪忧,打不过这些部队,泰北有分裂的危险。而中国人打仗很厉害,这些孤军在缅甸鏖战多年,个个身经百战。
因此,泰国政府邀请孤军参与泰国剿匪,作为回报,泰国将承认他们的合法身份,“孤军”将成为泰国人。
段希文和手下们考虑了一番,此时放眼世界,蒋台政权已经放弃了他们,大陆也回不去,眼下泰王愿意收留他们,已经非常难得了。
孤军答应了泰王的要求,从1970年起,孤军战士出征6次,扫清了泰国北部的独立武装,让泰国国王普密蓬非常欣慰。
1981年,孤军最后一次帮泰王打仗,扫清了最后一股泰国分裂势力。普密蓬大手一挥,给孤军以泰国“公民证”,这些几十年没有身份的人,自此正式成为泰国国民。
此后,孤军以美斯乐为中心生活,他们交出了武器,成了普通公民。
孤军在美斯乐办了很多中文学校,一直坚持中文教育,但是后来泰国政府要求美斯乐必须纳入泰语教育,所以美斯乐的第二代人开始学习泰文。
这些二代子孙因此过上了白天在政府的学校上学,晚上则在本地的中文学校学习汉语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小蒋在世时,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蒋台政权还在支持孤军,鼓励孤军后代去台湾留学,经费全部报销。
等小蒋死后,台湾当局当即放弃了对孤军的支持,当地人和中国文化的联系再次中断。
美斯乐孤军第一代人至死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但第二代、第三代都已经泰国化,他们会说汉语和泰语,但心理上认同自己是“会说中文的泰国人”。
目前,美斯乐当地靠旅游业发展,也经常有中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造访,找寻着当年孤军的点滴故事。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寻访金三角的'中国孤军'》,孙广勇
2、《遗落在泰北的中华文化》,佐思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