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屠呦呦:诺奖路上有泪水,丈夫是她的“定海神针”
发布时间:2023-07-14 19:33:45 作者:细品名人 浏览量:607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说起屠呦呦,大家一定不陌生,她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也是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著名的药学家。
疟疾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数千年,全球每年死于该病的总人数高达数十万。屠呦呦殚精竭虑,成功研究出对抗疟疾的有效药物青蒿素,如今疟疾已在我国绝迹,屠呦呦功不可没,青蒿素功不可没!
鉴于屠呦呦在医学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2015年,她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 2020年3月,屠呦呦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屠呦呦的丈夫名叫李廷钊,也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两人如何结缘?屠呦呦的诺奖之路有过怎样的坎坷与泪水?步入老年之后,屠呦呦与老伴又有怎样与众不同的烟火生活?
此前有报道说,屠呦呦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坐堂医生。受父亲影响,屠呦呦小小年纪就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然而这些全是杜撰,真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上面有4个哥哥,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屠呦呦的父亲名叫屠濂规,早年在南洋客轮上当海员,后来成为一名银行小职员。
屠呦呦的母亲姚仲禾身出名门,父亲姚传驹曾任民国财政司司长、中国银行行长。
因家里孩子众多,工作不稳定,屠父靠薪水无法养家。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的父母常年靠出租祖上的房产维持生活。
屠呦呦降生后,父亲手捧《诗经》为她取名。小姑娘的哭声远没有前面4个哥哥响亮,他便取“呦呦鹿鸣”之意,给女儿取名屠呦呦。
1941年,日寇攻陷宁波。为躲避战乱,屠呦呦和父母住进了外公在乡下营造的“姚宅”。那里犹如一片世外桃源,屠呦呦在外公家度过了童年。
小时候的屠呦呦胖乎乎的,留着齐耳短发,非常文静,学习成绩在班上并不突出。
小孩子饿得快,通常还没放学,她的肚子就开始“咕咕”叫。这时她就学不进去了,思想开始开小差,想外婆中午会不会做自己最爱的炒香螺、千层面。
真正让屠呦呦对医学感兴趣,源于她早年的一场大病。
1945年秋天,屠呦呦一到下午就开始低烧,胸痛咳嗽,痰中带血。父亲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肺结核。
解放前人们管肺结核叫“痨病”,受医疗水平所限,那时该病致死率非常高。鲁迅小说《药》中的华小栓,患的就是痨病。为救儿子,华老栓高价买了人血馒头,最后还是落得人财两空。
得知女儿病情,屠家父母非常紧张,他们将屠呦呦送到了当地最好的医院。好在经过几个月系统治疗,屠呦呦总算有惊无险,康复出院了。
然而与她同病室的一个女孩就没有这么幸运,她比屠呦呦小1岁,同样文静漂亮。两个小姑娘经常在一起唱歌、交流病情、畅想未来生活。
一天晚上,那个小姑娘突然发病被推进急救室,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此事对屠呦呦触动很大,那时她就立下志愿:长大后从事与医学相关的工作,帮患者解除病痛,尽可能减少人间悲剧。
重返学校后,屠呦呦各科成绩平平,唯独生物考试,她一骑绝尘。生物课老师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大家如果都能像屠呦呦一样用功,我即便再苦再累,心里也是高兴的。
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在大学里,屠呦呦心里装的只有学习,她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去上自习,总是步履匆匆。
4年后屠呦呦大学毕业了,被分派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自己早年的理想终于实现了,屠呦呦倍感欣慰。
参加工作后,屠呦呦与自己的恩师楼之岑一起完成了半边莲的生物药学研究,她又独自完成了银柴胡的药性分析。
每天都有忙不完的课题,做不完的实验,屠呦呦无暇打扮自己,无暇恋爱,以致年过30仍然单身。
1961年,属于屠呦呦的真命天子终于出现了,他就是李廷钊。
原来屠呦呦独自漂在北京,也会感到孤单。李廷钊的姐姐也在北京工作,屠呦呦与她都是宁波老乡,两人走动频繁。
一次李廷钊来北京看望姐姐,正好碰到了屠呦呦,两人聊得非常投缘。李廷钊比她小1岁,他们都就读于宁波效实中学。
高中时,李廷钊就对屠呦呦心生倾慕,只是碍于学业繁重,一直没有表白。高中毕业后,李廷钊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后赴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留学6年,两人一直没有联系。
留苏回国后,李廷钊进入马鞍山钢铁厂工作。北京有自己的姐姐,还有一个魂牵梦绕的心上人,此后李廷钊频繁进京。
姐姐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动站出来当红娘,将弟弟与屠呦呦撮合到一起。
1963年,屠呦呦与李廷钊在北京举办婚礼。那场婚礼在今天看来太过寒酸:屠呦呦与丈夫买了两包水果糖和3斤瓜子,将领导和同事请到单位会议室,大家开了一个茶话会,这婚就算结了。
他们的婚房就是屠呦呦的单身宿舍,单人床旁边用砖头支一扇旧门板,铺上被褥,就成了一张双人床。
婚礼的豪华程度与幸福指数无关,即便在这样的环境里,屠呦呦与李廷钊依然相亲相爱,内心满是甜蜜与幸福。
当时李廷钊的工作关系在马鞍山钢铁厂,一结婚两人就面临两地分居,心里有太多无奈。后经组织上关心,1964年李廷钊被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小两口才正式在北京团聚。
屠呦呦全部精力扑在工作上,不会做饭,不会做家务,李廷钊成了她的后勤部长。下班后他买菜做饭、收拾屋子,将屠呦呦的书桌整理得井然有序。
屠呦呦从实验室回来已经很晚了,一进门,丈夫通常说:饿了吧?说完就端上热腾腾的饭菜。
1965年屠呦呦在北京诞下了大女儿李敏,1969年他们又有了小女儿李军,二人世界升级为4口之家。
尽管工作紧张忙碌,但身边有丈夫、女儿,屠呦呦非常享受这种团团圆圆的烟火气息。
屠呦呦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幸福下去,很快她发现这竟是一种奢望。
因有过留苏经历,不久李廷钊被单位下放到云南干校劳动锻炼。平时这个家全靠丈夫撑着,屠呦呦突然感到非常无助。
李廷钊放心不下妻子,在记事本上详细写下家里的柴米油盐在什么地方,简单饭菜怎么做。每月几号去领粮票、油票、副食票,去商店买东西怎么搭配使用。
屠呦呦在生活中是粗线条,担心妻子弄丢钥匙进不了门,李廷钊将一把备用的钥匙放在隔壁李奶奶家。
记事本上的每一个字,丈夫每句叮嘱,都是浓浓的爱,屠呦呦一次次热泪盈眶。
丈夫刚离开北京,组织上就分配给屠呦呦一项重要任务,让她担任“523科研课题”的组长。
原来当时疟疾在我国肆虐,上世纪60年代前5年,我国疟疾患者高达500万到1000万。另外当时美国入侵越南,越方军队每年因疟疾大幅减员。越南领导人向我国提出援助申请。
中央开会作出批示,将研制扛疟疾新药提升到战略高度。因会议日期为5月23日,所以该课题被命名为“523项目”。
不久,屠呦呦抱着刚1岁的小女儿来到北京火车站,将她交给母亲。原来屠呦呦担任“532项目”组长后,加班搞科研是常态,根本无暇照顾女儿。她必须将小女儿送给母亲,让她们在宁波生活。
哪位母亲舍得与子女分离?况且这一别至少三四年后才能见面,屠呦呦的眼泪扑簌簌而落。
她不等火车开动,就迈步离开了,因为她害怕听到女儿的哭声,害怕面对火车驶出站台的离别之痛。
送走了小女儿,屠呦呦又将大女儿送去读全托,她以全部身心投入到科研攻关中。
当时美国从20多万种药物中提取抗疟疾成分,都以失败告终,世界医学界多位学术权威垂头丧气,称人类对抗疟疾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屠呦呦没有被困难吓倒,她从中医古籍验方中选取了640种扛疟疾类药物,逐一对比试验。最初她带领团队用胡椒的提取物抗击疟疾病原体,实验数据非常喜人。
随后屠呦呦带领团队远赴海南疫区,然而胡椒提取物的实际疗效却不尽人意,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挫折面前,屠呦呦没有低头,她从东汉葛洪《肘后备急方》受到启示,利用青蒿提取物对抗疟疾病原体,且效果明显。
为了提纯青蒿素,实验室大量使用乙醚,屠呦呦从实验室出来,浑身上下都是浓重的酒精味。
为验证科研成果,屠呦呦不顾个人安危,几次以身试药,结果她肝脏中毒,调养好一段时间才恢复。
1970年夏天,就在离成功越来越近时,屠呦呦赴南京参加一个重要学术会议。几天后她回来了,眼前的一幕让她欲哭无泪。
原来实验室发生了一场大火,取得的实验成果和众多关键性数据,都在大火中化为乌有。
后经相关部门调查,火灾原因是实验室长期弥漫乙醚,这是一种易燃物,燃点仅为160度。是同事的半截烟头,造成了这起严重事故。
屠呦呦没有气馁,继续以自己的不屈不挠、坚忍不拔,跟疟疾病原体死磕到底。
不久,爱人李廷钊重新回到北京,屠呦呦没有了后顾之忧,她在工作中的投入更多了。妻子每天回家身上全是酒精味,脸上写满了疲惫与艰辛,李廷钊非常心疼。
同为科研工作者,他能猜到妻子面临的困难,及每天的巨大付出。李廷钊动情地对屠呦呦说:我愿做你的小白鼠,为你的科研出一份力。屠呦呦感动不已。
此后,李廷钊同样几次以身试药,好在实验数据越来越成熟,每次都是有惊无险。
接下来的日子,“523项目组”在屠呦呦带领下,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果。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该物质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
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屠呦呦发明出升级版双氢青蒿素,效果是前身的10倍。
2011年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奖励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
在继续做好妻子“后勤部长”的同时,李廷钊也努力追赶屠呦呦的步伐,他在北京钢铁学院成长为教授级高工。
后来李廷钊调入国家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工作,撰写出多篇有价值的论文,为我国的金属合成材料,金属冶炼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李廷钊教导鼓励下,屠呦呦的两个女儿从小品学兼优,大女儿李敏大学毕业后赴海外留学,后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行政教务工作。
小女儿李军大学毕业后为方便照顾父母,选择留在北京就业。
屠呦呦和一般女性不一样,平时没什么爱好,最大的兴趣就搞科研。因精力全耗费在实验室,她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回到家一切都要靠丈夫打理。
照顾妻子几十年,李廷钊从没厌倦过。只要屠呦呦不上班,妻子走到哪里他跟到哪里。尤其是上了年岁,他害怕妻子摔跤,每次屠呦呦出门散步,他都亦步亦趋跟在后面。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屠呦呦与丈夫深居简出,很少出门旅游。小区里的邻居和她打招呼,她以微笑回应。
傍晚夫妇俩在院子里遛弯,小区保安问李廷钊要去哪里,他笑着说带老伴去旅游。对方问他去哪个景点,李廷钊说出的是却是自己小区的名字,屠呦呦和保安都被逗笑了。
经常有媒体打电话,要求采访屠呦呦,她总是谦虚地说:我无留学背景,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就是个平凡的老太太,没什么好说的。
2015年10月5月,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她将荣誉看得很淡,本不想去领奖,但大家都劝她:诺奖非同寻常,关乎国家荣誉。
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才在老伴的陪同下,赶赴瑞典参加颁奖典礼,并获得奖金4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00万元。
屠呦呦将金钱看得很淡,她拿出200万元分别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国中医研究院,设立屠呦呦创新基金,剩余的钱她用作了领奖费用,及其他相关开支。
一夜之间,屠呦呦的名字传遍了全世界,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17年她获得全国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获得共和国奖章;同年获得年度大本钟奖之金康乃馨奖。
面对各种奖项,屠呦呦总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2022年10月,屠呦呦已经92岁,李廷钊也91岁高龄,老两口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面对记者提问,屠呦呦经常笑眯眯地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工作中离不开同事的通力合作,生活中离不开老伴的帮扶。他包容我一辈子,照顾我一辈子,他就是我的“定海神针”,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END-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