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德育教师工作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3-06-26 21:40:01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199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理念,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2017年9月,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德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德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该文件同时还规定了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内容涵盖了学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及学期假期。可见,涵盖辅导员在内的高校德育教师身处“育人”一线,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名副其实的全时空关注者,全方位覆盖者。如何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运用协同理论构建德育教师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育人工作体系,以推动德育和价值引领贯穿德育教师工作始终成为新时代重要课题。
高校德育教师工作体系是指德育教师为履行职责、完成任务和发挥功能作用的全部工作内容的总和。以协同理论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教师工作体系能够助推“三全育人”在高校落地生根,助力德育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益大学生实现全面成长成才。
助推“三全育人”在高校落地生根。德育教师在“三全育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就全员育人而言,德育教师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是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项职能于一体的重要岗位;就全过程育人而言,德育教师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陪伴者、参与者、指导者;就全方位育人而言,德育教师的九项工作职责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恋爱、就业创业等各个方面以及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假期内假期外等各个场域。可以说,德育教师自身就是高校中独一无二的“三全育人”岗位,在“三全育人”中发挥着整合协同、跟踪反馈的重要作用。因此,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构建高校德育教师工作体系有助于将德育教师的工作与“三全育人”工作融会贯通、一体推进,助推“三全育人”在高校落地生根。
助力德育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守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德育教师从整体出发,深刻领悟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生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实践旨归。然而,工作职责多和管理范围广,导致德育教师很容易陷入事务性工作的漩涡而忽视了自身育人的重要职责。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教师工作体系是从德育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总结工作规律,提炼日常工作中的育人元素并探寻育人元素之间的构成关系,以构思出德育教师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助益大学生实现全面成长成才。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培养目标。作为高校日常德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德育教师势必要紧紧围绕党的教育目标开展工作。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需要德育教师协同推进,齐头并进、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德育教师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以协同理论为指导对现有工作进行整合设计,把立德树人融入德育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教师工作体系将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高校德育教师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项工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德育教师工作体系便是基于协同理论辩证统一地推进德育教师工作的整体性研究。
明确工作目标,让德育价值引领贯穿始终。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德育教师要时刻牢记自身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与重大责任,时刻谨记大学生德育及价值引领是工作的第一要务和核心要务。因此,德育与价值引领应该贯穿德育教师工作始终。“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德育教师工作体系的构建,首先就要求德育教师明确自身工作的根本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德育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做到时时处处事事育人,努力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梳理工作内容,寻找德育与日常工作契合点。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以协同理论为指导,辩证统一地看待德育教师各项工作的关系,寻求内在联系,围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系统梳理国家教育方针、人才培养方案及德育教师的工作职责、角色定位、工作目标,化零为整,系统构建科学规范的德育教师工作体系,以此帮助德育教师整体把握各项工作。同时,德育工作是一项极具艺术性的工作,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德育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特点,耐心细致地寻找日常工作中蕴含的育人元素,不断推进实施精准德育,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让德育工作“如盐入味”,有机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从而不断提升德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德育教师工作体系是一个系统,德育教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协同育人理念,聚焦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以推进工作体系的有效运行。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保证工作体系运行方向正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最鲜亮的底色,马克思主义应该贯穿高校育人工作始终,德育教师在运行工作体系时也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首先,德育教师自身就要做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还要善于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事。这就要求德育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做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努力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其次,德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宣扬马克思主义主要思想,也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学生日常工作中,善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以帮助德育教师在运行工作体系时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学生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以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发挥工作体系整体效能。“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员协同有两个基本路径:一是同一主体同一岗位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多角色多职责的内在聚合;二是不同主体不同岗位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外在协①。基于此,德育教师的协同育人应该包括自身岗位职责的内在聚合及与其他育人主体间的外在协同。一方面,作为全过程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德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特点整合自己的九项工作职责,协同推进所带学生的“十大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德育教师需要在落实自身育人职责的同时协同其他育人主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价值引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德育教师要将学生纳入协同育人主体范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干部培养,重视朋辈教育,不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
聚焦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打破工作体系运行的实践困境。新时代高校德育教师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Z时代下的“00后”进入大学校园,德育教师的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00后”出生于互联网时代,成长于物质较为丰富的环境中,主张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意识,呈现碎片化、多维度、易变化的需求特点。高校德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00”后独特的气质与特点对德育教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感不稳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期,很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德育教师工作的挑战性与艰巨性,成为阻碍工作体系有效运行的现实困境。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德育教师想要有效运行工作体系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聚焦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深刻把握德育规律与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德育教师工作体系为高校推动“三全育人”落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高校德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完善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德育工作体系,不断推动学生管理工作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作者:寇丹华系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辅导员)
来源: 光明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