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佛跳墙的来源

佛跳墙的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24 21:06:52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598    

什么是佛跳墙

'坛起菜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熟悉闽菜的人一听到这句诗应该就能马上知道这是在说闽菜的头牌'佛跳墙'了。作为福建名菜佛跳墙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清朝时更是清宫满汉全席中首推的美味。

佛跳墙传承了福建菜的精髓——鲜香。传统的闽菜以做山珍与海鲜著称,这也是因为福建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根据《福建通志》记载:'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齐青'、'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蛏蚶蚌蛤西施舌,入馔甘鲜海味多'。从这些诗句不难看出福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饮食资源。

什么是佛跳墙

福建东临台湾海峡,背靠武夷山、戴云山等河流山川。在福建的沿海地区有鱼、虾、螺、蚌、鲟、蚝等海鲜常年不断,而山林溪涧之间又生产着茶叶、香菇、竹笋以及鹿、河鳗、甲鱼等山珍,此外在河流下游平原地带又有稻米、蔗糖、蔬菜、荔枝、龙眼、柑橘等等。正是有着如此丰富的食材才造就了闽菜鲜香的风格。

而佛跳墙正是这丰富食材的代表作,它是以十八种主料、十多种辅料互为融合。其原料有鸡鸭、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有鱼翅、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也有鸽蛋、香菇、笋尖、竹蛏等共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佛跳墙正是由这些材料精心调配,最后再以荷叶密封于酒坛中,用文火煨制而成。

如同它种类繁多的材料一般,关于佛跳墙的来源也是众说纷纭。

比较可信的一个观点是:清代同治末年(一说光绪年间),福建布政司周莲到'官钱庄'府中作客,为讨好父母官赏识,老板娘亲自下厨,用山珍海味、绍兴老酒做一道名菜'福寿全'来接待。周莲吃后赞好,指使衙内厨师郑春发仿制这款菜肴。不懂得此菜做法的郑春发只好求教'官钱庄'老板娘。后来郑春发按老板娘授法基础上再添精料,果然其味无穷。到了光绪三年,郑春发辞退衙厨,在福州市区东街口开设聚春园菜馆,以'福寿全'作为招牌菜,慕名而来食者甚众。当时,有个秀才即兴吟诗:'坛起菜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在这之后,'福寿全'便更名为'佛跳墙'并流传至今。

除了这一比较正统的起源说法之外,佛跳墙还有其他几个起源典故。比较出名的就是所谓的'佛闻弃禅跳墙来'。

相传在某一年的冬天里,福建泉州某个商人大寿,筵开百席,期间亲朋满座,正好一个寒儒路过豪门,即席赋诗,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等之类的佳句。富商大喜,当即赐寿酒一桌,奈何穷书生家徒四壁,没有厨具餐具盛放着一席的美酒佳肴。最后只能索取一坛花雕酒缸,尽放着美味佳肴。时值寒冬腊月,书生晚上将酒缸中菜肴煮沸,芳香四溢,邻居坊众感觉奇怪,纷纷偷看究竟,人丛当中还夹杂的僧人最先跳墙而入,所以之后就称这道菜为'佛跳墙'。

此外还有皇帝说、乞丐说、富家女说。

其中皇帝说讲的是:某一位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勒令御厨如果再做不出口味翻新的菜肴就卷铺盖走人。黔驴技穷的御厨已经做好了卷铺盖走人的准备,在最后一天掌勺,他索性将荤素鲜干等各色食材'一锅端'。岂料这无奈之举竟成了一道美食,菜肴将成之时香溢扑鼻,引得隔壁修行多年的老和尚也攀援张望。最后凭这一道菜成功保住饭碗的御厨干脆将这道菜命名为'佛跳墙'。

乞丐说讲的是:有这么一群乞丐拎着破瓦罐,每天到处要饭,并把饭铺里各种残羹剩饭全集在一起煮。有一天一个饭店老板出门,偶然间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遁香而发现破瓦罐中剩酒与各种剩菜倒在一起。这位老板因此而得启悟,回店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瓮,配之以酒,创造了佛跳墙。

富家女说将的是:因为福建这边有个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 。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

小小的一坛佛跳墙蕴含着如此繁多的食材跟典故,可谓是悠久的中华美食的一个缩影。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佛跳墙     来源    
上一篇:跟孩子一起读绘本《Colours》颜色 下一篇:长脸适合戴什么耳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