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东坡先生48幅书法作品,值得收藏的佳作

东坡先生48幅书法作品,值得收藏的佳作

发布时间:2023-06-22 19:51:29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207    

苏轼书法作品


(来自书法文化网)

苏轼书法作品

苏 轼书法易,赞68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苏轼书法作品



苏轼书法作品精选48幅


苏东坡位居“宋四家”之首,

为什么呢?

看完这48幅作品,

也许你就知道了~~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天际乌云帖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藏处不详。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翁氏收藏此帖后,又引起了是否钧填本的争论。因存世苏书钩填本很多,而此帖纸质擦损严重,“有二一描失处”,故疑之。但翁氏肯定说这是真迹本,并将此帖与《快雪堂帖》刻本逐一比较,而断定《快雪堂帖》刻本所据乃为董其昌记载所见之摹本。在没有寻找到更多的证据前,我们尊重翁氏之论,也是有道理的。


人来得书帖 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故宫博物院。

《人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帖后有董其昌跋:“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此帖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等递藏,后入清内府。安岐将此帖与《岁新展庆帖》合成一帖,并称坡公杰作。《人来得书帖》凝重,笔法流畅,为书牍杰作。


答谢民师论文帖 行书,纸本墨迹卷,书于元符三年(1100),今仅存原帖之后半卷,纵27厘米,横96.5厘米,共三十三行。现藏上海博物馆。现存墨迹已阙文章篇首部分。起首处“轼口是文之意疑若”八字并非原本,其中轼字是从帖后“然轼方过临江’句中残剩之字拼凑而成,而在挖去轼字处另补上则字。卷后有明代娄坚补书缺字,又有陈继儒等人跋。有影印本行世。

此卷为苏轼于元符三年(1100)冬十二月写给友人谢民师的一封信,谈他对文学遣词达意的见解。明陈继儒题跋:“东坡碑版照四裔,不如尺牍天真烂漫。所谓‘吾写字觉元气十指间拂拂飞出’,此卷等是也。”


江上帖 《江上帖》又称《邂逅帖》,9行,58字。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端庄圆润,但不做作,笔法精严,但不拘束,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李白仙诗帖 蜡笺纸本,纵54厘米,横111.1厘米。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该帖为宋神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时书。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著录。后有蔡松年、施宜生、刘沂、高衍及张弼、高士奇、沈德潜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谓“颂大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两诗为逸诗《李太白文集》所不载。太白之诗共两首。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脱人寰。书则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10句渐入奇境,变化多端,神妙莫测。第二首驰骋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一,仙气飘渺,心随书走,非复人间之世矣。此书境界,颇难企及。


次韵秦太虚诗帖 行书。纵30.7厘米,横45.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渡海帖 又名《致梦得秘校尺牍》。行书,元丰三年(1100),纸本,纵28.6、横40.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100年(元符三年),苏轼被诏徙廉州,路过澄迈时未遇赵梦得,便留此札。为其晚年书迹之代表,如同东坡自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全作信笔写来,浑然天成。此札用笔劲利,结体斜向右上,时人认为颇有李邕(北海)之风,如黄庭坚语:“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苏轼对自己书法的评语。相异传统的笔法与特殊结字,是其书法中最受赞赏的部分。


祭黄几道文卷 行楷书,纵31.6cm,横121.7cm。1087年。上海博物馆藏。元丰八年6月,苏轼被召回汴京復朝奉郎,后又升至翰林轼读学士、礼部尚书,使东坡生活和政治待遇发生了极大变化。这是他为好朋友去世而撰写的一篇悼文。当时苏轼五十二岁,书风古雅遒逸,真率自然,是苏轼传世作品中极少的楷书珍品之一,历来饱受赞誉。

局部

全图(点击放大)

黄好谦,字几道,由于他去世前最后的职务是颍州知州,所以又被称为黄颍州。苏轼、苏辙和黄几道是同一年中举的进士,而黄几道的儿子黄寔则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苏辙的两个儿子,可见两家的关系相当亲厚,也正因为这样,黄几道去世之后,苏氏兄弟共同为这位同年好友写了祭文。

经多年世事变迁,黄氏家族所藏的二苏手迹,如今留存于世的就只剩下这幅《祭黄几道文》卷子了。


醉翁亭记(局部) 欧阳修撰,苏轼书。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县。原石宋时已毁,明嘉靖间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书体远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张拓,前三张七行,末张五行,行二十字。

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年,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在笔画的披拂之间既得其遭劲,又显示洒脱之美,其捺与撇往往十分舒展,如举手投足之自如萧散。笔笔用力,沉着宽厚,显出雄强;而又巧寓对比,错综变化,显示灵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竖画,先用一分,继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笔。“提携”两字均为左右结构,又上下相联,苏武却将下一“携”字改为上下结构,使“扌”旁置于“乃”字上。赵孟頫《松雪斋》云:“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王世贞评:“苏书《醉翁亭记》,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旭素屋漏痕意。”李长善认为:“文忠早师颜鲁公,大书《醉翁亭》、《袁州学记》,不改鲁公家法。”可谓知言。王世贞云:“坡公所书《醉翁》、《丰乐》二亭记,擘窠书法出颜尚书、徐吏部,结体虽小散缓,而遭伟俊迈,自是当家。”清梁(山献)《评书帖》曾云:“东坡楷书《丰乐》、《醉翁》二碑,大书深刻劈实劲健,今惟《丰乐亭》尚清白。”


梅花诗帖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北宋苏轼书,草书。共6行,28字。

此诗帖书法的意境与诗的意境契合的尤其完美。全帖从第三行“昨夜东风”起至末行“关山”止气势恢宏,一笔贯之,如“川之方至,使人瞠目”(苏辙语)。梅花的美是高洁的、静态的,苏轼诗中的梅花却因“昨夜东风”而骤然飞动。全帖虽短短三十二字,但极尽丰富的变化,从起首的低沉到最后的飞扬,宛如惊涛骇浪从大壑间顷刻奔泻而出,又在绝响后戛然终止于风平浪静的海面,使人“抵掌激昂,有击楫中流之心”(陈翼语)。


前赤壁赋 行楷书。素笺墨迹卷。纵23.9公分,橫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全图(点击放大)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黃州城外赤鼻磯,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賦,自识:“去岁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石渠宝笈》载:卷高七寸五分,横七尺二寸五分。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此帖运笔古拙内涵,非寻常苏轼法书可比。


东武帖 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手札。冲和自然,轻松自如,笔墨挥洒之间,别有一种书卷气息和超尘脱俗的笔情墨韵。


跋吏部陈公诗帖 行书。纸本,行书,27.8厘米×60.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自署书于元丰四年(1081)。题跋一则。13行,计106字。


新岁展庆帖 纸本。纵30.2厘米×横48.8厘米。正文行书十四行。款署“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应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苏氏时年四十六岁。

此帖信手写来无拘无束,横竖斜直,率意而成,挥洒自如,姿态横生。笔力雄健,骨劲肉丰,更可展示作者的书法风格。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清内府递藏。原帖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影印件行世。


一夜帖 《一夜帖》,又名《致季常尺牍》,行书,30.3 x 48.6公分。是苏轼谪居在黃州(今河南黃风)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

陈季常是苏轼老長官陈希亮之子,喜谈佛法,晚年隐居在黃州、光州之间,因与当時谪居在黃州的苏轼时有往來,便成了好友。在这封信札中,苏轼托陈季常向王君转达:王君所索取的黃居寀画龙已暂借给曹光州,一旦曹光州还画以后,他便马上还给王君。这幅作品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渐趋於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字体型态等也随之改变,相当具有变化的趣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谪居于黄州的期间,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这幅作品即是他在这段时间所作的行书精品之一,作品遒劲茂丽,肥不露肉,神采动人。


次辩才韵诗帖 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作品写于苏轼被放杭州一年之后。这一年,苏轼在西湖上修筑了南北长堤,便是后人称颂至今的“苏堤”。辩才是苏轼的一位僧人诗友,他的这幅作品就是盛赞辩才老师超然物外、仙风道骨,自己与辩才能二老同游,当是人生幸事。大千世界,一切有法,且如是观之。作品落笔沉着、从容,已没有十年前书写《黄州寒食诗帖》时的激宕,墨色浓重却透着清雅之气,丰腴浑厚仍有秀逸之质。


获见帖 此帖亦名《致长官董侯尺牍》。行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神宗元十五年(1082)六月二十八日。纵27.7厘米,横38.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此帖与《黄州寒食诗帖》同时期,书风十分相近。


归去来辞卷 纸本,纵32厘米,横181.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图(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东坡书法兼得二王、顏真卿、李邕、杨凝式之长,其书风充分流露瀟洒奔逸豪迈不羈的气概。此卷文字意态丰腴,结体稳密,纵笔重,横笔轻,撇戈笔划,左伸而右缩,为苏字特色。


覆盆子帖 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六行,计44字。27.7厘米×44.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札乃一便条,末二行似代替笺封之言。如是,则此札便是给陈季常的了。观《季常帖》,亦乃近似此帖之便条,且书体颇相近。


归安丘园帖 此帖又名《致于厚宫使正议尺牍》。苏轼书于元祐元年(1086)。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行,计90字。25.6厘米×31.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坡此札乃在元祐元年十一月章惇被贬汝州初的十二月所作,札中“宫使正议”云云,正合章惇此时新任职街。


北游帖 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9行,计61字。26.1厘米×2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又名《致坐主久上人尺牍》。

此帖乃可久致信东坡,东坡所复信。信中所谓“北游五年”,乃指熙宁七年十月离杭北上,赴密州太守任,又于熙宁十年四月赴徐州太守任,再到元丰二年三月一一十日到湖州太守任上,正好五年。上述诸地皆在杭州之北,故称“北游”。据此,此札即写于元丰二年五月廿二日。


东坡苏公帖 又名《东坡书髓》、《西楼帖》,为苏轼书迹刻帖。原石刻拓本,今藏天津博物馆。

宋乾道四年(1168)汪应辰撰集,刻于成都。末尾跋云:“东坡苏公帖三十卷。每搜访所得,即以入石,不复铨次也。乾道四年三月一日,玉山汪应辰书。”又有陆游跋:“成都西楼下有汪圣锡刻东坡帖卅卷。”“西楼下石刻东坡法帖十卷,择其尤奇逸者为一编,号《东坡书髓》,三十年间未尝释手,去岁在京师,脱败,再装缉之。”清道光间,南海廖甡选翻此帖部分而成《观海堂苏帖》,其后又有长白瑛桂翻刻此帖部分,仍名《东坡苏公帖》。


桤木卷帖 又称《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苏轼书杜甫诗,墨迹本,澄心堂纸本。行书,十九行,一百五十九字。原台北兰千山馆藏,现寄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局部

局部(点击放大)

此帖多用正锋,精神凝聚,结构圆熟,字形匀称,其墨法最有特点。安岐评论说:“此卷字画沉着,用墨浓淡适中,较丰墨者别有生动之趣。”明代金冕跋云:“昔先生尝赞美杜子美诗、颜鲁公书皆求之于声律点画之外,今观先生书杜诗,后千百年,宛然若昨日挥洒者,盖寓精神于翰墨而才品所自到尔。倘拘以宇宙之得而论之,是未可同赏妙也。”在这短幅中,苏轼以其笔墨骨肉赋其形,以其才学品性灌注其神情生气;吟物有所寓,咏诗有所悟,读杜有所思,挥毫有神助,使后人“爱玩不忍舍”。


宝月帖 书于治平二年(1065)。又名《致杜氏五札之一》。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4行,计42字。23厘米×17.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态,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灵变无常,神采飞扬。行间气脉贯串,全幅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啜茶帖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也称《致道源帖》,信札,行书,纸本,纵23厘米,横17.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编入《苏氏一门十一帖》。

内容是通音问,谈啜茶,说起居,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其书用墨丰赡而骨力洞达,所谓“无意于嘉而嘉”于此可见一斑。


治平帖 纸本,纵29.2厘兴,横45.2厘米,熙宁二年(1069)苏轼三十四岁时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治平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约30余岁。该帖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并誉之为“世间墨宝”。本卷引首有明人所画苏轼像及释东皋妙声所书《东坡先生像赞》。鉴藏印有“商丘宋荦审定真迹”、“吴江张荃德载图书”二方。《平生壮观》卷二、《装余偶记》卷二、《盛京书画录》第二册著录。


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局部) 以苏轼书唐韩愈作《罗池庙碑》的真迹刻石。刻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仅书写了韩愈所撰碑文篇末的迎享送神诗,楷书十行,每行十六字,字大四寸,在广西马平罗池庙。

此碑是用苏轼的真迹上石刻成的,虽下真迹一等,但刻工极佳,神气实足。在用笔上虽仍是三分笔,但温厚中出险辣,用笔险劲,此刻更具法度,得气得势,遒劲古雅,为其书中第一。苏轼楷书学颜真卿、杨凝式,用笔丰腴跌宕、藏巧于拙,极富情趣。而此碑,明王世贞云:“东坡书柳子厚《罗池铭辞》遵劲古雅,是其书中第一。”


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尊丈帖 苏轼《尊丈帖》,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释文:尊丈不及作书 近以中妇丧亡 公私纷冗 殊无聊也 且为达此恳 轼又白


书林逋诗后 约书于1089-1091年(元祐四至六年)

此贴主要是赞美林逋的高风亮节,并赞美他的诗和书法,最后讲到人们对他的纪念。


王晋卿帖 书于元祐元年(1086),纸本,29.8*25.7cm,故宫博物馆藏。

释文:晋卿为伴所累,伴既缟斋安。晋卿二贬武当,饥寒穷困,本书生常分,伴处处不戚戚,固宜独怪。晋卿以贵公子罹此忧患而不失其心,诗词益工,超然有世外之乐,此孔子所谓可与久处约长处乐者耶!元祐元年九月八日苏轼书


令子帖 又为《致杜氏五札之四》。约书于1094年(绍圣元年)。纸本。行书,尺牍一则。凡4行,计50字。30.3厘米×25.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绍圣元年四月,东坡在定州任上,就任落两职,追一官,知英州。他“火急治装,星夜上路”,“忧悸成疾,两目昏障,仅分道路”,行至滑州,便有《赴英州乞舟行状》,十分狼狈,正合帖中所云“患难流落中”。未至英州,又再贬“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大约在五、六月之间,途经金陵,正遇上道源卒。吴秆跋云:“孟坚丁外艰,子瞻赴英州阻风石头。”东坡“辄送十缗省为一奠之用”,并在此札中申明:“患难流落中,深愧不能展毫末也!”? 此帖书体近于晚年。匆忙中,“患难”二字亦写颠倒,想必为绍圣元年“道尽途穷”之际观其书,足见其情其心。


春中帖 此信札的书写时间应为元丰末年,即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年),苏轼年约50岁左右。纵28.2cm,横43.1cm。

此帖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仪态淳古,有浑厚凝重之韵致。虽有缺字、残损,仍不失为苏轼中年时期的上乘作品。此帖是苏轼写给范纯粹(德孺)的信札。范纯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四子。


归园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下笔严谨,书法风格敦厚淳朴,是苏轼一件难得的书法精品。释文: 此确云同归院,亦不云宿于院中,不知别有文字谬得?是宿学士院为复。只是此家传说如此?乞更批示。轼白。今尝改云:宿学士院为复,且只依旧云宿待漏舍,幸,批示。


近人帖 上海张氏涵庐旧藏


致南圭使君帖 书于1096年(绍圣三年),行书。


屏事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释文:宣猷丈丈计已屏事斋居 未敢上状 至常乃附区区 轼惶恐


久留帖 书于元丰八年(1085)。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四行,计24字。25.1厘米×23.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本文在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 佚文汇编》卷四里题为《与友人一首》,并与《屏事帖》本文编在一首内,不知何据。在曹溶收藏《眉山苏氏三世遗翰》装帧在同一开里,也不知有何关系。但根据内容来看,似与《屏事帖》一样,皆为旅居所作。帖中“久留叼恩,频蒙馈饷”,这是对款留自己的主人的感激之意。元丰七年十月东坡上表乞居常州,到元丰八年三月至南京,等候皇帝发落一段时间所作。如是,则与《屏事帖》在时间上、在收藏者的关系上,就有一定的联系了。


阳羡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八行,共68字,27.6厘米×22.7厘米。旅顺博物馆藏。

虽只有60余字,然字里行间风流胜赏。其书体刚健阿娜,绵里藏针,足见其秀伟之气,系苏氏晚年手笔,署款“轼再拜”。曾经吴炯、项元卞等人收藏,有“抽”字编号,乾隆年间入清宫庋藏,钤清宫宝玺及名家鉴藏印40余方。《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原卷首尾有乾隆御诗题及董其昌、项元卞等人题跋,现仅存明代灵隐比丘来复行书跋文。


职事帖 行书;纸本;纵27.8厘米,横38.8厘米;作于1083年(元丰六年);共10行80字;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轼启。衮衮职事,日不暇给,竟不获款奉,愧负不可言。特辱访别,惋怅不已。信宿起居佳胜。明日成行否?不克诣违,千万保重、保重!新酒两壶,辄持上,不罪浼渎。不一一。轼再拜主簿曹君亲家阁下。八月十九日。


满庭芳词 书于1081年(元丰六年),行书。纸本;共10行96字。

此词原题广“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髓来过余,因为赋此。”《强村丛书•东坡乐府》王案:“癸亥五月,陈訸报荆南庄田,同王长官来作。”癸亥即元丰六年。此词虽佳作,但亦属应酬之用,因此书写必在作词时,或稍后。此词对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先生极为推崇、赞赏,并对其居黄州几十年的隐居生活十分感慨,“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此书也近黄州时诸札近。


京酒帖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行书。

释文:京酒一壶送上 孟坚近晚 必更佳 轼上道源兄 十四日


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 书于元丰三年(1080)。纸本。行草书,诗稿二则。凡12行,255字。尺寸失记。今不知藏所。

此帖描写了初到黄州时东坡的落寞心境。观其诗稿,潦潦草草,删去涂去,真是万感交集的心境写照。《名胜志》:“定惠院,在黄岗县东南。”东坡在此地开始了黄州五年的流放生涯。


廷平郭君帖 又名《致至孝廷平郭君尺牍》。纸本,书于1071年(熙宁四年),凡11行,计81字。26.4厘米×3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轼启。辱教,具审孝履支持,承来日遂行,适请数客,未得走别。来晨如不甚早发,当指见次。梅君书写未及,蜚久差人去也。李六丈近遣人责书去,且为致恳。酒两壶,以饮从者而已。不宣。轼再拜至孝廷平郭君。三日


致运句太博帖 约书于熙宁四年(1071)。纸本。行楷书,信札一则。心8行,计59字。25.6厘米×24.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根据其书法风格特征,乃元丰以前书。帖中“香合极佳妙”等事,似在未罗“鸟台诗案”之难前的贵族骄奢之事。


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 又名《王齐翰勘书图跋》。行书;绢本;纵28.4厘米,横详;作于1091年;共10行125字;藏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文物室。

这是一则题跋,作品中提到的《挑耳图》即原装帧、有宋徽宗题写“王齐翰妙笔”的《勘书图》。在东坡先生此跋的前后还有苏辙和王说(晋卿)的两跋,同时还有宋、金人诸跋。此图在明代有三十多处录,但《宣和画谱》却无记载。南京大学藏本画得不太高明,并且与苏辙题跋的“羽衣大夫,据床剔耳”不一致。所以有人认为这幅画是一件摹本,是截取真迹上的题跋帖在伪画之上的。这件作品中提到这幅画原本是王定国(巩)所藏,且是从王晋卿(说)那里得到的,于是,东坡先生在题跋中记载了一件有关王晋卿的逸事。这则逸事亦是一篇很好的杂文,收入东坡本集,并为同时代人、东坡的好友赵令时收入《侯鲭录》。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48     书法作品     佳作    
上一篇:湖南竟有这么多美丽的山,看看你家乡有几座? 下一篇:OPPO 全球混合云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