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热搜  > 诺贝尔奖越发越多!诺贝尔留了多少遗产,为啥120年都用不尽?

诺贝尔奖越发越多!诺贝尔留了多少遗产,为啥120年都用不尽?

发布时间:2023-06-21 01:41:37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227    

诺贝尔奖

作为享誉科学界的盛会,诺贝尔奖一直都是聚光灯下的焦点“奖”。

在2020年,诺贝尔奖改成了线上颁奖,但是含“金”量却是有增无减——奖金额度第一次提升至1000万瑞典克朗!

诺贝尔奖

但事实上,诺贝尔当年就只留下3100万瑞典克朗。按照2020年的发法,加上各类仪式的成本费用,不出三年的时间,就会花得一份也不剩。

诺贝尔奖

这不仅令人心生疑惑,诺贝尔奖的奖金发了100多年怎么还没发完?诺贝尔到底留下了多少遗产呢?

(诺贝尔奖)


倘若要探寻诺贝尔奖奖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秘密,途中就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就是奖与奖金的鼻祖——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这是一位出生于19世纪的科学巨匠。

幼年时期,受其工程师父亲的熏陶,当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诺贝尔就已经引爆了第一枚自己制造的炸药。

当诺贝尔还想要研究水雷的时候,他的母亲挺身而出,制止了这项高危工作。

但诺贝尔的母亲用的不是苛责与怒骂,而是循循善诱,一点点地让诺贝尔懂得何为安全、何为危险。

她会牵着诺贝尔的小手,耐心地给他涂上消毒液,然后一点点地给他讲述各类危险的爆炸事故,情到深处,甚至会泪流满面,尽显慈母之爱。

没错,诺贝尔的母亲是一位充满了智慧又兼具善良的贤妻良母。

而这正是父母的优良素质,为诺贝尔的追梦之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诺贝尔奖的设立。

(诺贝尔)


纵观诺贝尔的一生,发明新式炸药、申请橡胶合成专利、探寻飞机和火箭的可能的构造……可谓是硕果累累。

从1857年靠着“玩”煤气表收获第一个专利开始,诺贝尔一生的专利数量突破300之数。

但是,诺贝尔并非是一个沉湎于“只去关注能不能实现,而不问自己该不该那么做”的贪图名利之人。

他认识到,众多发明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给人类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危害。

尤其是诺贝尔最为敬仰的二哥——石油大王路德维格的去世。

当时,很多媒体误以为是诺贝尔去世,不仅大开香槟相互庆祝,还在报纸头条控诉诺贝尔是“毁灭人类的恶毒的军火商”。

诸如“上帝创造了人类,诺贝尔毁灭了人类”、“炸药是诺贝尔留给人类最大的灾难”之类的报道深深地刺痛诺贝尔那颗为人类发明创造的心。

但这些报道也促使他开始深刻反省自己“所犯的罪恶该如何饶恕”?

因此,这位发明大亨的晚年是在痛苦和煎熬中度过的,众人都不理解、同行的冷嘲热讽、不断抛出橄榄枝的军火商……都成为诺贝尔耳边挥之不去的苍蝇,时刻扰乱着他的内心。

也就是从这时起,将财产奉献给社会成为了诺贝尔的追求。

(诺贝尔奖)


他在科学家职业道德的驱使下,郑重地说:

“我希望把所有的枪炮,他们的附属物和一切东西,都送到地狱里去……”

所以,诺贝尔在晚年时坚定了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大量的遗产,对于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祸害”。

1885年,诺贝尔飞赴巴黎,正式签署了他那份改变了世界的遗嘱。

他将他的财产奉献给为科学创新事业,文学的理想主义,人类和平与进步等重大问题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而这便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和平奖的前身。

那么,一个疑问便是随之而来——当时的诺贝尔先生究竟有多少遗产呢?

毕竟,从1901年开始,一直到2021年,诺贝尔奖年年发奖金,怎么就用不尽呢?

1896年,当诺贝尔去世之后,他的律师就对他的资产进行了预估,预估总额在3100万瑞典克朗左右。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来估计,这笔钱相当于如今的18亿欧元,是一笔实打实的巨款。

(2020年线上颁奖)


因此,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向民众公布了诺贝尔的遗嘱之后,被很多瑞典人认为是“没有爱国心”的举动。

要知道,在当时,各国的科学院一般都是把奖金颁给本国的公民,可是诺贝尔却将巨大的财产捐献给了世界,这怎能不令瑞典人民心生怨念呢?

这其实更凸显了诺贝尔的博爱与诺奖的伟大。

但是,根据诺贝尔遗嘱的规定,这笔高达巨款并非全部被放在一个“篮子”里,只发奖金最终坐吃山空。

其中,只有300万瑞典克朗是真正的“流动资金”,这笔钱可以随时当作奖金发出;

剩下的2800万瑞典克朗并不是要干放在银行里吃着可怜的利息,这笔钱要被投入基金之中,通过投资实现“钱生钱”。

收获之后,每年拿出90%的收益,投入奖金库中——一部分拨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当作评选的酬劳,另一部分则是真正的奖金。

不得不说,诺贝尔不仅是一个科学界的大佬,似乎金融行业也应由其一席之地。

(2020年奖金高达1000万瑞典克朗)


诺贝尔都为奖金的来源想好了方法,其他人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最终,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瑞典皇家卡罗琳医学研究接受了诺贝尔的委托,起草诺贝尔奖的评选细则,形成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

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类先驱,瑞典国王在枢密会议上亲自致辞,宣布上述的《章程》在1900年生效,1901年正式向世界颁奖。

尽管诺贝尔的这种行为在当时让很多瑞典人认为是“没有爱国心”的举动,但是100多年后的今天,恐怕连瑞典的普通百姓都不会再有这样的疑虑和议论了。

因为谁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诺贝尔奖的影响已渗透到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早已超越了国界的限制,甚至改变了世界面貌的改变。

在中国,在第一次获得诺奖之前,甚至形成了深深的诺奖情怀——为什么建国几十年来,中国人还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这种期盼长期堆积在中国人心中,形成中国人强烈的诺贝尔情结。

但是,你可知道,诺贝尔情结的出现,原因不在于国人,而在于诺贝尔奖自身。

在诺贝尔奖设立之后的50年内,各类开销已经花了诺贝尔遗产的60%。奖金流逝过快成为了压在基金会所有人身上的一个重担。

诺贝尔奖是不是马上就要夭折了?诺贝尔奖还能颁发多少年?没了奖金的诺奖,还有吸引力吗?

各种各样的疑问在20世纪50年代甚嚣尘上,人们都认为诺贝尔奖危在旦夕。

那么,诺贝尔奖奖金究竟是如何度过危机的呢?

原来,诺贝尔基金会是对症下药。

此前,根据诺贝尔遗嘱的规定,“有风险的投资”是被明令禁止的,诺贝尔要求自己留下的遗产只能投资在公债这类低风险的理财项目上。

但是,经历了一战、二战、金本位制的崩溃等一系列的冲击,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成为了诺贝尔基金会最大的敌人。

没办法,被“逼上梁山”的诺贝尔基金会只能投资股市、进军房地产行业。

(莫言获诺奖)


在当时,诺贝尔基金会的财报只有一项规定,那就是每年实现3.5%的收益。

这一要求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如何在百年间维持住这一收益却是非常考验智慧的。

就拿中国的股市来说,在不算太久的过去,年收益率甚至逼近12%,但是如今呢?早已是物是人非!

因此,对于诺贝尔金基会而言,这是一场马拉松大战,而且是还不能输的那种。

为此,诺贝尔基金会决定“广撒网”,他们把钱投到股票、投入房地产、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再把极小的一部分投入高风险的高回报项目,力求以小博大。

数年间的时间里,诺贝尔基金会就赚得盆满钵满,手头的房产市值更是直线飙升。

这样一来,诺贝尔奖金直接起死回生。

不过,诺贝尔基金会的传奇之处还不止于此。

1987年,全球房价时隔数十年再创新高,而基金会则是果断地选择抛售。

当时,很多人都对基金会的谨慎嗤之以鼻,称其是“胆小鬼”。

然而,短短4年后,全球房地产崩盘,破产自杀者不计其数,而基金会则是安稳无恙,完成“逆袭”。

(2021年颁奖现场)


但是,再出色的基金会也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敌人,那就是通货膨胀。

2019年,诺贝尔奖基金会对外宣布称,截至当年,诺贝尔基金会的市值突破49亿瑞典克朗,比1901年翻了158倍,可谓是收获巨大。

但基金会又话锋一转,称作为单项奖奖金的900万瑞典克朗,其实和119年前的15万瑞典克朗的奖金没啥区别。

通俗地说,要是扣除通货膨胀的干扰,那么诺贝尔奖金实际上没有任何增加。

但是,这不能否定诺贝尔基金会的强悍,毕竟它已经足足坚持了119年。在这百年多的时间里,全球99%的基金会都已经随云烟散去,能够幸存下来的,再平凡的基金会也是鹤立鸡群。

而得益于丰厚的资金,诺奖的颁奖仪式也是愈发得夺目。

2020年,经过前面漫长的评选过程后,诺奖的最终获奖人将于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领奖,获奖者会得到一枚诺贝尔奖章、一份证书和一份标明奖金数额的文件。

才大气粗的基金会自然不会在这些奖励上吝啬——奖章是金质的,直径约达到了6.5厘米;每项奖项的证书也都各不相同,别具风格。

不差钱的基金会还会在仪式上大下功夫——仪式上所用到的白花和黄花都是从诺贝尔逝世的意大利圣莫雷空运而来,运费便是笔不菲的开销。

这也正体现了诺贝尔科学奖在世界中的地位,可以说,全世界的各个国家科学家都很希望本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每当有本国的科学家获奖,都会全国上下举国欢庆,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1999年,具有美国和埃及双重国籍的科学家泽维尔成为化学奖获得者时,埃及全民鼎沸。

(穆巴拉克)


穆巴拉克总统随即给泽维尔打电话,表示“深深感动和非常幸福”,并称赞他是“埃及最杰出的儿子”,“献给了养育他的埃及人民最好的礼物”。

还有与我国相邻的日本,其政府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计划在50年内将获奖人数增加到30名,且不说平均一年就提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否可能,从这个目标的提出,就不难看出日本对于获取诺贝尔奖的高度重视。

不少专家认为,这是日本政府为了全面提高日本地位的重要举措,日本就是拿不到个诺贝尔奖,提出这个口号也能起到激动人心、鼓励青年人投身科学、为国效力的目的。

事实证明,日本提出口号之后,在几年之中已经多次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是如此重视诺贝尔科学奖,有的国家把奖仅仅看作是对本国科研成就的一种肯定,不认为诺贝尔科学奖在科学界可以代表一切。

获诺贝尔奖的大户——美国,对诺贝尔奖就不是完全被推崇。

1965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费蔓,得知自己获奖并收到很多邀请函和记者的采访要求时,非常烦恼的表示“获奖是多余的”,并试图谢绝荣誉。

据诺贝尔奖研究专家乍克曼的资料,美国有的学者就表示:“拒绝做追随诺贝尔奖的事”;

有的专业学会认为:“诺贝尔奖还不能是对成就的充分证明”;

美国哲学学会的一些成员也表示反对吸收太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入会,因为他们没有做出实际的成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皮姆教授直言不讳地说:

“同科学界的承认相比,是否获得诺贝尔奖并不重要。”

但不可否认的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世界挑选了众多的科学巨匠,从而使它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和威信,是科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和科学成就的最高目标。

可见,诺奖的意义,在辩证的目光下,深远而不止息。

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奖之前,我国何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全中国人民关注的大事。

诺贝尔奖可以激发民族精神,这是无庸置疑的,但获奖毕竟不是目的。

李政道就明确表示过:“我不赞成进军诺贝尔奖这种口号。”

他特别谈到,得奖不是目的,做科学工作才是目的。如此,获奖也自然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

其实,在这个对奖项痴迷的年代,人类的文化对各领域每年都要挑选“最佳”电影——奥斯卡奖,流行歌曲——颁奖盛宴,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等,每次评奖,各国都对评奖结果非常着迷。

在科学方面,当然是对诺贝尔奖的评选。

(屠呦呦获得诺奖)


这使我们很容易对诺贝尔奖产生过分的关注和推崇。

但是对奖项和激烈竞争养育文化的痴迷,会给科学或者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吗?我们究竟应不应该对奖项的评选结果有着过分的关注呢?

事实上,当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的神秘性减低一些后,我们已经开始反省:什么才是生命中和心灵上真正有意义的,但是我们可能更应该要扣心自问,诺贝尔奖“难道就是一切吗”?

可喜的是,如今很多国人都把诺贝尔奖仅看作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单纯地享受它的过程——积极争取,不断前进,把它当作一场比赛,为胜利者喝彩,为参与的竞争者加油。

而也正因此,大国的风范油然而生。

艾普.解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与使用[J].法人.

[美]朱克曼(H.Zuckerman);周叶谦,冯世则译. 科学界的精英 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吕淑琴,陈洪,李雨民.诺贝尔奖的启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罗利建.答钱学森之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汤书昆.创新改变世界 21 世纪诺贝尔科学奖的启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收藏文章

收藏

文章标签: 120     诺贝尔     诺贝尔奖    
上一篇:公文写作基本套路模板大全 下一篇:产检时间该如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