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的法宝:小学生思维导图记叙文教学法
发布时间:2023-06-15 20:09:02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363
一、小学生写作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1.调查内容: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相关年段的写作要求和小学生语言发展、
心理发展特征,编制问卷题,涉及作文兴趣、作文态度、作文习惯、作文素材、作文方法、作文评改等方面。
2.问卷调查:随机抽取本校五、六年级共101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根据学生填写认定的选项,统计出调查题目的百分比。
3.统计分析如下:
表1 作文兴趣、态度、习惯(单选题)
从表1可以看出,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认为写作重要,有提高写作能力的欲望,但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害怕写作和有时害怕写作的人数达52%,从没写过日记的学生也有四分之一。虽然小学生对写作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也有提高写作能力的愿望,但写作兴趣不高,对写作有畏惧心理。
表2 写作文遇到的最大烦恼(多选题)
从表2看出,写作没有烦恼的小学生之占11%,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有烦恼,最大的烦恼事“没材料可写”、“写不具体”,也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是小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其他依次是“无好词好句”、“不会观察”和“缺乏想象力”等。
表3认为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多选题)
从表3看,绝大多数小学生认为多看课外书能提高写作水平,其次是多写日记、多观察、写作后多修改和向他人请教。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着畏惧、厌烦、依赖及自卑心理。解决习作问题,迫在眉睫。
二、思维导图对学生习作的推动
(一)围绕中心主题,明确目标
思维导图由主题和分支构成。导图的主题位于中心位置,一般由关键字或关键图形构成。四周的分支都是从主题延伸出来,构成了思维导图主体,它们以层级状呈现。利用导图,学生能确定一个作文命题中心点放置于图中央,紧紧围绕该目标中心,通过向四周添加层级分支,进行有目标指向的习作活动。
(二)借助放射性思维模式,开阔思路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形,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把注意的焦点设置在图的中心——中央图形上,并由此开始,把联想和想象所产生的思维结果(文字或图形),作为与中心图形相关的一级子中心用线条将其与中心图相连,作为一个分支。一级子中心可以成为下一级联想和想象的起点。借助导图的放射结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能使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命题有目的、但无拘束地朝各个角度想开去,并深入地想下去,让习作内容有关度和深度。
(三)依据层递的线型信息链,理清脉络
思维导图由关键字、图形、线条等元素构成,且各个线条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思维导图能有效压缩信息,并且其线性的层级结构有利于梳理信息脉络。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能将发散思维获取的作文素材,进行提炼、概括,转化成为关键字,然后通过分类、归纳、比较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将关键字、图像填充入各层级、分支中。使自己的思维模式外显出来,形成一张“思维导图”。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地将习作思路进行梳理,让自己的构思逐渐明晰。
(四)修补导图分支,完善内容
思维导图在设计上是开放的,任何一个分支的前面、后面和平行级别都可以延伸出新的分支。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再不破坏导图整体结构的前提下,非常方面地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和补充,进行内容上的完善。思维导图的这一优势,使得学生在开始书面表达时,能边写边对写出的内容继续思考与分析,一旦发现不合理之处,马上能在思维导图上修改和补充分支,进行内容的完善。
三、图解高段习作类型分析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从五年级起针对性地编排习作内容共26篇。为了准确把握作文训练的类别,并进行习作教学策略探究,笔者将四册教材中的习作内容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了全面、细致梳理,以便总结其编排特点、规律,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以下所举课例都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不再一一注明)。
习作类型包括写人、写事、状物、看图作文、想象文、应用文及其他。如下图:
导图中带“*”的表示该单元可以有多种类型选择,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暑假生活》,既可以写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的一员,想象它们是什么样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行习作。
在类型导图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任何一种类型的习作在高段习作中都有涉及。如写人的主题,从五上写父母的爱,到五下要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写事的主题从五上写读书的故事,到五下写童年趣事,六上写相互关爱的事,六下写心动、难忘的事。虽然主题一样,但在高段的习作要求标准不一,各有侧重,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笔者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指导,达到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导图梳理,笔者发现,高段的作文涉及多种类型,其中写人2篇,写事13篇,状物5篇,看图作文2篇,想象作文2篇,应用文5篇,其他4篇。用图表示为:
图表显示,小学高段体系中,写事占到了最大比例,达到40%,其次是状物文、应用文均占15%。写人、看图作文、想象作文均占据的比例均为6%,其他占12%。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小学高段习作以记叙文为主,主要涵盖写事、状物、写人、想象作文、看图作文等方面。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笔者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将以记叙文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思维导图,进行小学高段记叙文习作教学策略探究。重点研究如何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和写作技巧体系。
四、导图习作的策略运用
(一)运用导图选取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前,确定主题、组织学生选取材料是指导习作的第一步。作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思维导图把放射性思维外化出来,适应了写作的这一需求。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主题。学生在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也就是思维导图中所提到的“中心点”。确定一个中心词(中心题材),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围绕中心词(中心题材)自由想象,并以关键字的形式记录相关要点。
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介绍一种物品”,学生拿到这个题目时,可能会有零星的想法,但内容往往具有局限性。利用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从“蔬菜”、“水果”、“文具”、“电器”等角度展开联想,学生就能模仿着大胆地围绕主题想开去,学生会罗列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如“胡萝卜”、“豌豆”等蔬菜、“苹果”、“荔枝”等水果……此时,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教师可以抓住契机让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明确应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学生继续从脑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不断地添加在分支上,丰富素材的内容。具体如下图:
可以说,思维导图为习作拓展寻找素材空间,并提供多项选择,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有了最佳选择。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思维的灵动随时闪现,思维不再受约束,也不再有“无米”之困。经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在学生的头脑中选择素材的范围就非常广,可写的内容也多。同时,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心点”辐射出去的内容时,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成果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彰显。有了导图的清晰展现,材料的选择也更有目的性,科学性,效果自然更佳。
(二)运用导图梳理思路
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即为作者写文章都会有一定思路的,把握了这个思路,我们才能发现文章的主旨。小学生习作也是如此,只有按一定的思路写下去,才能使作文条理清晰、主题突出。因此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理清思路,主题明确。确定了写什么后,就要琢磨要怎么写,这就需要提纲契领巧构思。一篇好的文章,关键在于谋篇布局。提纲是学生习作时的整体思路的提炼。当提纲有血有肉、风骨铮铮后,一篇好的文章也就基本有了雏形。学生的头脑中明确了文章的结构,文章的条理也自然清晰了,学生的困惑也迎刃而解了。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高段习作教学体系,笔者归纳各类作文的部分导图模式,并结合相关例子分类具体阐述操作方法:
1.写事记叙文
写事的文章从头到尾记叙事件,主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发生、发展、结局写完整。要做到条理清楚,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按照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清楚。尽量安排好记叙的顺序。笔者以顺叙为例: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有头有尾地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来龙去脉,十分清楚。按照顺序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这一模式的基本图型如图所示:
如五上习作《读书的故事》。可以选取自己在读书中发生的一件事情。如写因为读书闹的笑话:妈妈临时外出,走时告诉“我”,厨房在煮笋,叮嘱“我”半小时关火。“我”满口答应。妈妈离开后,“我”捧起了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把任务忘在了脑后,等妈妈回来,一锅笋全焦了。从起因、经过、结果几个方面按顺序记叙,表现出“我”对读书的热情。思维导图如下图:
2.写人记叙文
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笔者以点面试的写人方法为例,即从以事写人这个角度来说,选择一件最能反映人物某一特点的事,把这件事写好。这一模式的基本图型如图:
比如五下第七单元《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学生写的时候通常采用:先从外形上整体介绍这个人,接下来用一件事来凸显这个人的个性特点,如乐观向上,应在结尾照应写这个人的特点。思维导下图如下:
3.状物记叙文
状物,就是具体、形象地描写物体的特征、形态、色彩、质地等。这个“物”还应该包括动物、植物等类。由于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状物的方法应当不一样。
笔者以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介绍一种小动物》为例,阐述从整体到局部的状物类记叙文的写法。这类文章以描写为主,习作时通常用准确的语言先对事物做个整体介绍,再按照各个部分进行进一步的特征描述。使读者读了文章后,对该事物有个大致的了解。这一模式的基本图例如图: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介绍一种小动物》,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如描写小狗,可以先整体描写狗的样子,再分别介绍头、身体、四肢、尾,最后再介绍它的生活习性。思维导图如下:
(三)运用思维导图丰富语言
在明确了“写什么”、“怎么写”之后,文章的基本框架形成。但是学生依据这个思维导图写出来的文章还是不够具体、生动的,缺少“血肉”。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丰富和完善思维导图,在确定“写什么”、“怎么写”之后,接下来就是词句的斟酌了。
在学生习作时,运用思维导图,不断增加层级、分支,增添相关的具体内容。比如:可以卸下可能用到的修辞手法补充在原来的导图上,并在旁写出相应的句子,作合理调配,这样能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也可以把可能用到的好词好句记录在分支上,随时选用;还可以把与对象有关的古诗句、名人名言等资料罗列在分支上,做习作时参考。
如学生习作《美丽的松山湖》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好词好句”、“修辞方法运用”、“资料引用”三个纬度出发,去搜索相关的语言信息,将其罗列在各个思维导图上。这一步骤不仅让学生将有关的语言信息做了一个清晰地梳理,还为自己最终的书面习作准备了许多有用、可供参考的优质语言资源。
好词好句:
运用修辞:
诗句等资料引用:
可以说,思维导图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习作前有了一个全盘的考虑。这张“全景图”不仅帮助学生明确了“写什么”、“怎么写”,还让学生清楚用上哪些词句使文章更具体、生动。
四、运用导图修改完善
习作过程一般包括“取材-构思-表达-修改”这四个环节。通常,我们把“修改”环节置于习作完成之后,起到一个修整、完善作用。但是等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习作时,他们往往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向。此时,部分习作中的问题就不容易矫正了。例如:结构存在逻辑矛盾,内容顺序安排不合理,文章不够充实等。
鉴于思维导图“整体性”、“开放性”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将习作的“修改环节”放置在习作之前,将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俯视整幅习作导图,坚持文章的脉络是否清晰,层次顺序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根本性的错误。如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修正枝干,非常方便。其次,从细节入手,浏览各级分支的内容。如果在浏览过程中,头脑中有灵感闪现,可立即利用导图设计开放的特点,在该分支的前面、后面和平行级别延伸出新的分支,补充自己的新想法。
总之,习作导图修改环节是对自己习作思路的审视,以及对新产生灵感的提炼补充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习作构思将得到不断地修整、完善。同时,这也将为最后的书面习作奠定一个优良的基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