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安倍西进 台湾亲日梦醒时分
发布时间:2023-06-02 20:47:46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736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大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确立两国“化竞争为协调”、“成为合作伙伴而非威胁”、“推进自由公平的贸易”等“新时代三原则”,外界视为中日走向合作的重要征兆。安倍2006年9月初任首相后12天走访大陆,希望修复小泉时代受损的中日关系,却无功而返,最后(再次当上首相后)花了6年才等到正式访问大陆的“动能”。
安倍并没有变,变的是“环境”,是中美大国博弈的国际政治力学驱动,中日才能走出两国建交后最长的低潮期。直白说,中日强化合作乃因美国“愈来愈不可靠”。
安倍正式访陆仍难令双方“相逢一笑泯恩仇”,习近平在会见安倍时以“重回正轨基础”描述当前中日关系。此次安倍访陆,与11年前福田康夫访陆相同,日方都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逢十周年纪念为名义,但大陆却未循例发表共同宣言。当年福田康夫的“暖春之旅”偕胡锦涛发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被定位为中日关系中之“第四份文件”。
惟因2010年钓鱼岛之争激化,中日不仅未能实现“战略互惠关系”,双边关系更直转直下。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40年之际,安倍实现正式访陆,但双方都不急于发表具政治性宣示的“第五份文件”,只聚焦在“一带一路”为核心的“中日第三国合作”。
安倍带回的52项的合作备忘录(MOU)以经济为主,显见在关系改善中,采先易后难方式,在经济合作中扩大共同利益,以期在东海争端中找到方法管控分歧,收敛“安全困境”,为来年习近平的日本“国事访问”创造发表“第五份政治文件”之条件,将中日关系带向安倍所言之“新阶段”。
中日关系脆弱的核心因素并非美国,而是双方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安倍与大陆交往步步为营,不能放下对美关系的顾虑,避免“顺了姑情逆了嫂意”,招致特朗普的反对或报复。美国史汀生中心东亚项目研究员孙云指出,若日本与大陆合作推动“一带一路”项目,能避免制造当地国过度的债务,顾及环境生态,或雇用当地劳动者,不违背国际社会规范,对美国而言并非坏事。
特朗普政府的态度是,只要未直接损及美国的国家利益,即不会将中日的接近视为问题。
日本是台湾重要的朋友,中日关系加上台湾地区连动,台湾当认真观察中日关系转向对台湾地区和日本关系的影响。
不幸的是,对于中日关系改善,蔡当局的着力点恐怕不多,更难说三道四。两岸关系恶化,台湾失去对日本关系的杠杆,对日本在外事上就会陷入被动,沦为“美日同盟”的“台湾牌”。中日关系中不讳言存在“台湾问题”的思考,但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习近平与安倍共谋双边关系改善,主要还是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及中美大国竞争情势的需要。
台湾“驻日代表”谢长廷在脸书上,将北京改善对日关系指称为“拉日孤台”,意指台南的慰安妇少女铜像及日本核灾区食品“公投案”皆为唱和北京的“拉日孤台”策略。将中日关系改善简单化为“拉日孤台”,正凸显谢“代表”缺乏外事专业,不谙国际关系的合纵连横,难掩其一贯的亲日立场,偏狭的视野无助于他极大化台湾利益的使命。
台湾“驻日代表”谢长廷
面对民进党的亲日,“日台友好”俨然成为日本友人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对台湾的“场面话”,实质上却“爱莫能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台湾民众应记取上世纪70年代,日本受“尼克松震撼”后对台湾的离弃。台湾民众对日本应多点理性,少点感性。同样地,蔡当局拘泥于意识形态,在两岸关系中自废武功,一厢情愿地为中美博弈赌上自己的未来,“对美一边倒”决非趋吉避凶之道。
“愈来愈不可靠”的美国,促使安倍大胆西进,此一转变不仅可为台湾的他山石,更是台湾在对日外事中打破“亲日”、唤醒“知日”的契机,不再受制于日本,而应摆正和日本关系的路径,使其与中日关系能够兼容并蓄,才能在东亚经济新局中找到属于台湾的正确位置。
本文摘编自台湾《中国时报》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