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实力明明是世界第一,为何在朝鲜半岛没能打败志愿军?
发布时间:2023-05-21 07:26:15 作者:互联网收集 浏览量:711
在长达两年零九个月(1950年10月—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对手是以美军为首的16国联军,而美国是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军更是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海空军力量,为何依旧没能战胜志愿军,最终只能坐下来乖乖地在没有获胜的停战协议上签字?
有人就说了,那是因为咱们的志愿军战士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有的又说是因为志愿军靠人海战术取得最后的停战言和。
志愿军官兵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当然是真的,但是那些刻意污蔑志愿军是靠人海战术打仗,就很荒唐搞笑了。要知道,自从人类有了利用火药燃气实现持续自动发射的马克沁重机枪之后,利用兵力优势进行简单的人海战术就被历史车轮无情地抛弃了。1893年,英国殖民军在非洲南部的“马塔贝莱兰”行动中,50名英国士兵凭借四挺马克沁机枪与5000名祖鲁勇士展开激战,最终3000祖鲁人倒在了马克沁的枪口之下,他们甚至没能靠近英军100米之内!
因此在50年代的朝鲜战场上,面对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美国军队,如果靠简单粗暴的人海战术,不要说上百万兵力,就是几千万士兵也不够美军的炮弹子弹炸弹塞牙缝的,志愿军单纯靠人海战术取胜的可能性为零!
我们志愿军能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除了志愿军战士作战勇敢,单兵及班组战技术水平更高外,更大的原因是我军选择了适合轻步兵的山地地形、我军适应战场的能力更强、将帅能更快更及时地根据战场变化审时度势做出改变。
接下来,我们就用事实来说话,用数据来说话:
一、朝鲜半岛地形对以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有利
朝鲜半岛山地多而平原少.山地面积约占半岛全部领土的 75%,具体到三八线以北,山地面积更是占比达到80%。
.我们都知道,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没得选,1950年10月美军已经打到鸭绿江边,必须马上出兵。
地利则偏向志愿军。朝鲜的山地地形有利于以徒步机动的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反之完全实现机械化的美军离开公路就很头疼。
人和也在志愿军这边。当年入朝的志愿军可真的是百战雄师,打仗多年的老兵比例之高世所罕见。
关于这一点,小编说几句题外话,去年11月28日,小编在头条号发表了《志愿军为何如此厉害?因为全是百战老兵!》
推送了一阵后被头条号暂停推送了,理由是标题夸张。
小编当然要申述啊,申述理由很简单:如果世界上有另一支军队,持续作战时间超过我军,那就算小编错。
很显然小编是对的,很快恢复了推送。因为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我军几乎没有停下过战斗的脚步-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敌后抗战八年、解放战争。
因为朝鲜地形有利于以轻步兵为主的我军,而且最初入朝的我军官兵全是百战老兵,这也是当年敢于派兵入朝的两大重要原因。
二、我军适应战场的能力更强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精髓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进化论思维:不是最强壮,也不是最聪明,而是最适合的才能生存!
我军从诞生之日开始,相对于强敌就是一支弱小的军队。
为了生存下来并最终战胜强敌,我军一直在努力适应极端恶劣的战场环境。
在志愿军刚入朝时,由于美军拥有绝对制空权,既没有高射炮兵掩护,也缺乏防空经验的志愿军后勤损失惨重。入朝时,志愿军共有运输汽车1300多辆,第一次战役结束时即损失600多辆。志愿军三个后勤分部被炸毁的物资有:汽车325辆,粮食5万公斤,枪弹55.9万发,炮弹3.1万发,炸药约4500千克,汽油190桶。
后来,我军专门组建了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统管后勤工作,建立战斗化的后勤指挥体制。
针对美军的空袭,设置了防空警戒哨。
这个看似简易的笨方法,专门用来监视敌机活动,效果却出奇的好。夜间听到敌机飞行的声音,防空哨立即鸣枪报警,汽车闭灯隐蔽。这种办法推行后,夜间运输效率大大提高,车辆损失大为减少。后来,防空哨进一步发展为一支专门的防空警戒部队。最多时,在2800多公里的运输线上使用9个团约2万人的兵力,设置防空哨1568个。
战争后期,通信部门还使用无线电台和报话机对敌机进行监视报知。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整个志愿军后方地域形成对空监视网,无论敌机飞到哪里,都难以摆脱防空哨的监视。
1951年1月到1952年2月,在“绞杀战”最疯狂的一年多时间里,美军飞机轰炸量增加几倍,志愿军物资运输量却反而增加了两倍以上。战争初期与战争后期相比,车辆损失率由42.8%下降到1.8%,物资损失率由13.4%下降到10.8%,运输效率提高76%。
1952年5月30日,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中将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无奈地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切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而针对美军的绝对制空权和炮火优势,志愿军发明的坑道战术也起了大作用。
20兵团65军发明的坑道战术在志愿军推广后,我64军的一个连,利用一条马蹄形的坑道,顶住了美军3万发炮弹和几百枚炸弹的狂轰滥炸,一天内打退敌人22次进攻,毙伤敌700余人,自己仅伤亡21人。
后来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坑道也是我军最终获胜的三大法宝(坑道、炮火、手榴弹)之一。
三、统帅善于审时度势做出改变
由于美军有火力优势,在抗美援朝战争前期中,经常出现我军把美军团团围住,却因为火力孱弱攻而不克,比如砥平里战斗。
后来最高统帅毛泽东审时度势做出决定:“似宜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打伪军可以实行战略或战役大包围。打美英军——每次只精心选择敌军一个营或略多一点为对象全部地包围歼灭之。”
这就是“零敲牛皮糖”战术,避免了不顾自身实力与美军硬碰硬带来的过大伤亡。
反观美军,要等到在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中被志愿军打得头破血流,才真正认识到无力攻取志愿军坚固设防的阵地,从此断了进行营以上规模进攻的念头。
收藏